超12亿!中国biotech收购美国上市公司

近日获悉,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kena Oncology(Nasdaq:IKNA,下称Ikena)和Inmagene Biopharmaceuticals(下称“创响生物”)宣布已签订最终合并协议。此次合并将产生1.75亿美元(超12亿人民币)资金,以支持IMG-007的进一步开发,其中包括7500万美元超额认购的PIPE私募融资,IMG-007是一种针对OX40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

Ikena已与Deep Track Capital、Foresite Capital、RTW Investments等新投资人达成认购协议,此外,Ikena原有股东BVF Partners LP、Blue Owl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Omega Funds和OrbiMed等也参与了此次PIPE认购。

据悉,合并和融资完成后,公司将以创响生物的名字运营,Ikena原有上市公司股东预计将拥有合并后公司约34.8%的股份。创响生物股东预计将拥有约43.5%的股份,融资投资者预计将拥有约21.7%的股份,换言之,创响生物将拥有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通过该交易实现美股借壳上市。

此次交易特别之处在于,创响生物交易合并后获得了上市公司的主导权;此外,Ikena尽管一度发展算不上顺利,但账上仍有过亿美元的资金,合并最新募集的资金后,这次交易令创响生物不仅成为美股上市公司,也拥有了较为充裕的发展资金。

01.

谁是创响生物

创响生物创始人王健是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并获得斯坦福大学MBA学位。不过行业更为熟知的或许是作为投资人的王健。王健曾经是奥博资本(OrbiMed)的全球合伙人及奥博亚洲(OrbiMed Asia)创始合伙人,在奥博资本任职12年时间里,曾联合创建并管理一个11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

王健本人有着20年以上的生物医疗领域投资经验,曾经是冠科美博、时代天使等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并投资了包括再鼎医药、亘喜生物等在内的近60家创业公司。凭借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资源,2019年创立创响生物后,在成立一年后的2020年顺利完成21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此后不足一年,即2021年6月,再完成得1亿美元的C轮融资。当前,创响生物的股东包括祥峰投资、瑞伏创投、弘晖基金、昆仑资本、中南创投、鼎珮资产等投资机构。

而深谙资本运作“借力打力”模式的王健,利用不同的方式推动旗下管线出海。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大放异彩的Newco出海模式,创响生物在2023年9月份就已经实践过。彼时,创响生物与一家美国公司Aditum Bio合作创建了Celexor Bio公司。按照合作约定,Celexor Bio获得了创响生物旗下IMG-018(一种靶向免疫球蛋白样转录物7——ILT7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超强清除pDC的功能,后更名为CLXR-901)的全球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且根据协议条款,创响生物获得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87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产品的销售分成。

而对Ikena来说,合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考虑。

2024年初,Ikena与百事美施贵宝的合作终止,公司裁员超过三分之一。到了同年5月,情况并未好转,Ikena开始了和部分biotech一样的策略——砍管线,让旗下产品、一种TEAD1选择性的Hippo途径抑制剂的研发停滞,并裁掉了超过一半的剩余员工。尽管核心管线未取得成功,但Ikena团队整体实力较强,且公开信息显示其账上尚有超过1.3亿美金的现金。

02.

非首发管线IMG-007

五年前创响成立的时候,肿瘤研发热潮正席卷市场,创响生物却独辟蹊径,率先开发自免方向的药物。

有趣的是,此次合并后将专注研发的管线IMG-007并非创响生物的首发管线。事情要追溯到2021年1月,和黄医药(HCM.US,0013.HK)和创响生物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开发由和黄医药发现的4款用于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候选药物,双方合作计划将上述药物推进提交IND申请。根据协议条款,和黄医药将授予创响生物4款候选药物用于免疫性疾病治疗的独家选择权。

而2024年2月,双方宣布根据上述协议条款行使其中两款候选药物的授权许可相关的选择权,创响生物选择了IMG-007和IMG-004,并获得了在全球进一步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两条管线的权利。

IMG-007是目前全球唯一处于临床期、非耗竭性抗OX40的单克隆抗体,在广泛的炎症适应症中具有潜在的用途,除特应性皮炎外,还包括哮喘、化脓性汗腺炎、系统性硬化症等。IMG-007以独特的方式靶向OX40受体,不清除T细胞,并且半衰期长,具有同类最佳的潜力。

靶点OX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与配体OX40L结合后激活下游免疫应答,促进T细胞存活、分化及免疫应答。当前,靶向OX40的药物研发集中于两个领域:OX40 激动剂主要开发用于肿瘤治疗,增强肿瘤特异性效应T细胞免疫反应,提升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OX40/OX40L拮抗剂则主要开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通过阻断OX40和OX40L的结合抑制自免疾病中过度活化的免疫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传统自免靶点,OX40/OX40L具备独特优势:OX40通路位于免疫反应较上游,因此OX40/OX40L拮抗剂能够广泛抑制多种自免相关信号通路,并且作用效果更为持久。

2024年5月,创响生物宣布,公司抗OX40单克隆抗体IMG-007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的临床2a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中期结果。2a期研究共纳入13名患者。患者的基线疾病特征包括:平均EASI评分为29.5,平均体表受累面积(BSA)为52.0%,61.5%的患者研究者总体评估(IGA)为3分,38.5%的患者IGA评估为4分。此外,既往接受系统治疗(例如生物制剂)的患者也纳入了该研究;研究中禁止使用治疗AD的外用药或系统治疗药物。

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在4周内(基线,第2周和第4周)接受IMG-007 300 mg三次静脉输注给药,研究随访至第24周。该研究的关键终点包括安全性及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EASI)随时间较基线变化的百分比。

2a期数据显示,经IMG-007治疗后,EASI评分于第1周即显示了较基线快速且明显的改善,并且在第4周末次给药后,EASI评分仍有持续的改善。截至第20周,共有69%、54%和31%的患者分别达到了EASI-50(EASI评分较基线至少改善50%),EASI-75(EASI评分较基线至少改善75%), 和EASI-90(EASI评分较基线至少改善90%)。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IMG-007展现出的安全性优势:研究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 未报告导致研究药物停药的不良事件,且未报告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无患者报告发热或寒颤。

03.

“壳方市场”,国产biotech如何突围

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指出:“创响生物已经将靶向OX40的 IMG-007推进至临床2期,在全球在研的OX40药物中,能够排进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她是创响生物的早期投资人,与此同时,创响生物的这次并购是继葆元、锐格之后,2024年内她代表祥峰投资主导的第三个医药并购项目。

谈及创响生物为何会选择与Ikena进行反向合并时,刘天然表示,反向合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远比想象中复杂。

首先,反向并购不同于以往大家了解的SPAC,而是未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实现上市,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寻找合适的壳资源。

“壳公司背后往往是实力雄厚、运作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刘天然介绍道,“这些顶尖的投资者对壳公司的未来发展有着很高的期待,在挑选合作伙伴时也格外谨慎,标准非常严苛。“

她进一步解释说,“现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优质的壳资源相对稀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优质的壳资源可能会引起上百家公司的争夺。这种情况下,壳公司方面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创响生物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足见其竞争力和吸引力。”

刘天然还表示,今年创响生物连续收到了数个包括反向合并在内的融资方式offer,这些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市场对创响生物的高度认可和信任。经过深思熟虑,创响生物最终决定采用反向合并的方式,这一决策不仅是对当前市场环境的积极适应,也是对合并后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

那么,为何是创响生物?

“核心还是管线的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刘天然看来,选择收购方和一级市场投资企业的基本逻辑高度一致。

“一家优秀的创新药公司,研发管线必须直接针对明确的临床痛点,提供明显优于现有治疗方法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涉及到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也要考虑医疗经济学和患者依从性等等多个维度。此外,产品在新的治疗机制和竞争格局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市场潜力和长期价值。“

刘天然进一步指出,一个企业的核心管线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其在全球研发格局中的定位,是企业在谈判中获得有利筹码的关键。这意味着,公司不仅需要在科技创新上保持领先,还需要对市场动态、竞争对手的战略以及全球医疗需求的变化有深刻的理解和快速的响应能力。

创响生物之所以达成此次反向收购案,主要归功于其产品在解决临床痛点方面的明显优势,以及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竞争力和市场潜力。

“此次交易对于创响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刘天然评价道。

首先,创响生物在动态市场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此次交易得到印证。一家中国创新药企业在研发管线遇到挑战时迅速调整战略,确保公司持续向前发展,这是一个示范级的案例。同时也体现了创业公司在行业发展早期就看准方向,并前瞻性布局多条管线的重要性。

其次,此次交易为2024年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反映了资本方与企业在投资决策和退出策略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种灵活性不仅有助于企业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机会,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投资回报路径。

近年来,国内生物技术公司(biotech)的退出方式和发展方向经历了显著变化。最初,许多biotech公司倾向于与大型制药企业或其他生物技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采取联合研发或授权许可的模式。这种策略使得公司能够在不完全放弃技术或产品所有权的情况下,分担研发风险和成本,同时获得现金流和未来收益的分成。

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和上市公司开始通过并购国内biotech公司及其研发管线,迅速获取创新技术和产品。这一趋势自去年底以来愈发活跃,标志着国际市场对中国生物技术的认可和重视。这种并购不仅为biotech公司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还加速了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促进了投资人的退出。

“近两年中国创新药高额首付款的License-out持续涌现,跨境并购也日渐活跃,本质上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新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生物技术行业的整体水平,也将加速中国参与国际医疗健康事业,助力全球化创新。”刘天然总结道。

*封面来源:pexels

专题推荐

声明:动脉新医药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新医药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