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樑/欺世盜名的歲計賸餘
「賸」同「剩」,用而有余谓之;「賸余」为法律统一用词。「岁计賸余」,按其字义,当为一政府会计年度,岁入大于岁出的部分。吊诡的是,根据政府预算相关规定,即使当年度岁入小于岁出、必须透过举债因应支出的情形下,当年度总预算仍可能有岁计賸余。试举一例说明此「财政幻术」,希冀引发关注与讨论。
假设今年度总预算岁出、岁入皆为一○○,另有特别预算岁出二○、岁入○;合计岁出一二○、岁入一○○,不足之二○,全数以举债因应。实际执行预算,税收超征一○、使实际岁入数为一一○;期末,岁入全数用罄,实际债务举借一○、未偿债务余额较期初增加一○。
进而计算今年度岁计賸余时,由于仅考虑总预算岁入一一○(原预算内岁入之一○○加计超征一○)与岁出一○○,岁计賸余为一○。然,检视国库,不仅没有任何一毛的剩余,债务还增加了一○。
这个看似「脑筋急转弯」的例子,正是我们的财政现况。政府不仅可以宣称年度总预算有财政賸余一○,犹可夸言「债务控管」有成,预算举债二○、实际举债一○。债务实际增加,竟曰有余裕,岂非「欺世」?岁入全数用罄,却称有剩余,就是「盗名」!
更神奇的是,明年度预算编制时,若岁出大于岁入,根据「预算法」,除举债外,主计总处竟然还可以移用今年度的岁计賸余一○来因应!笑死,不过是「会计平衡科目」的岁计賸余,竟然被当成有实际资产的基金,等同以「空气」来填补实际支出需要的缺口。
近年来,财政出现「持续性税收超征」的异象,去年更是「超益求超」、创下了夸张的四三二七亿元「巨量超征」。面对各界质疑,财政部一成不变的说明是:超征的税收「均用于减少举债、增加还本以及累计至岁计賸余,可供作未来财源」。然经由本文说明可知,超征的一元税收,不仅可供一元实际支出所需(或减少一元之举债、或增加一元债务还本)之外,还可以同时增加一元的岁计賸余,可供未来预算编列之财源。了不起,一元当成两元用;税收的超征,犹如魔术师的烟雾与镜子,成就了「财政幻术」。
进而论之,欺世盗名者岂仅有岁计賸余乎?所谓的「实质还债」,亦不遑多让。财政部自豪一○七年度至今,中央债务还本超过四八○○亿,均为「实质还债」,指债务余额确实下降四八○○亿;却略过同期间,新增债务远超过四八○○亿。看来外界「举新还旧」的批评,还真是委屈财政部了;原来财政部是「还旧举新」啦,无害「实质还债」的美名!
「债务余额快速增加」、「特别预算常态化」与「持续性税收超征」为当前中央财政三大问题,凸显财政数字管理失灵。行政团队坚持穿着「国王的新衣」,我辈讪笑之余,惶惶栗栗的是维系子子孙孙永续的财政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