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茻/项羽与韩信 关于逝去的年轻生命

作者/陈茻(地表最强国文课没有之一)

昨天有位朋友留言,问了胯下之辱乌江自刎的问题

今天终于找到机会上课时学生谈了这个问题,本来想轻松和学生讨论,但心情有点沉重。

有位反课纲微调的学生烧炭自杀了。

林冠华生前上节目畅谈反课纲。(图/翻摄自林冠华脸书

我问学生:「韩信能忍辱,项羽却不能,你们认为谁比较厉害?」

有点讶异的,学生们直接回答我,他们两个的身分立场不同,并不能这样直接比较。

听到这个答案我很开心,我知道我的学生开始会尝试用比较谨慎的态度去判断事情

我告诉他们他们说得很对,韩信当时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项羽自刎时,却是名动天下的西楚霸王

韩信能忍一时之辱绝非偶然,司马迁特别把这件事情写下来,代表这件事情足以彰显韩信的人格特质。我要学生想想刺客列传中的荆轲,荆轲年轻时也曾在和人争执时落荒而逃,被讥笑是个胆小鬼,后来却干了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事实是,这些成就大事业的,在贫贱时就能坚信自己的价值,所以愿意牺牲那些相形之下微不足道的「尊严」。或者说,那些跳梁小丑的侮辱,他们根本不屑一顾。

但项羽就不同了。项羽从小就豪情万丈,在乌江自刎之前,他依然豪气地跟身旁的所剩无几的士兵冲锋陷阵。

很多人可能以为项羽在自杀前一定表现的很悲戚,但根据史记的纪载,项羽拒绝渡江苟活,笑着说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种话,是个潇洒的硬汉

他的强者形象和霸气一直是他的注册商标,但却也成为他的包袱。我跟学生说,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一无所有的愿意放手一搏,可以苟且偷生。一旦有了声名地位,却反而受这些成就所累,项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课纲学生贴上林冠华「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要对得起自己」布条。(图/记者陈弘修摄)

我写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给学生看,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我问学生,项羽真的可以,或者他真的愿意卷土重来吗?究竟活下去和自刎,哪一个比较需要勇气

我的学生又一次没有让我失望,他们想了想,告诉我两者一样艰难。

确实如此,两者一样艰难。我告诉学生,我们不是项羽,我们不能了解他的处境和心情,因此,我们也没有资格针对单一事件来评价他。

我们喜欢告诉别人「努力活下去」比自杀还要勇敢,是因为我们不希望见到任何一个生命突然逝去。

然而,很多时候事情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今天,有一位学生自杀了,让人难过的是,他和许多年轻的生命一样,曾经怀抱梦想,曾经期待明天。但如今他却走了。

悼念林冠华,反课纲学生教育部前撒冥纸。(图/记者张一中摄)

但我更害怕的,是这个社会开始去尝试「解释」这位学生的死亡,开始为他找理由。我甚至在网路上看到有人说,那是因为社运人士郑南过度英雄化,才会造成今天的悲剧

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绪,才会让一个年轻的生命选择走上死亡这条路,这个选择是如此的艰难。因此,面对这件事,我们实在不应该用这种过于简化的方式讨论、评价他。

就好比我们谈项羽,我们也不会只看到单一面向就开始恣意褒贬,区分优劣。更何况,项羽的死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遥远,遥远到我们可以用非常轻松的态度来谈他。

但我没办法跟学生谈论太多关于这个高中生的事,只是整天上起课来心都闷闷的。我跟学生说,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但对于他的逝去,我没有资格随便诠释,任何人都没有。

擅自诠释他人的行为,揣测背后的原因,这是很危险的。「爱打暴力电动,所以随机杀人。父母双亡,所以性格孤僻。同性恋,所以性生活很乱。」这样类似的言论在社会中屡见不鲜,默默地撕裂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

我告诉学生,在很多事情还搞不明白之前,我真的无法和各位讨论这件事。

难过的是,社会上必然会开始出现种种声浪,去讨论这个年轻人的死,甚至消费他。

难过的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资格解释的人,已经选择了闭上嘴巴。

●作者陈茻,国文教育者原文刊载于脸书「地表最强国文课没有之一」粉丝专页,已获得作者授权刊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 更多评论文章,请锁定--88论坛粉丝团

● 《ET新闻云》提醒您,请给自己机会:自杀防治咨询安心专线:0800-788995;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