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仁馬偕兒童醫院院長 尊重、誠信、溝通 帶領團隊走得遠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3期

文/毕翠丝 摄影/许宏伟

拥有儿童心脏科医师40年资历,甫于今年3月上任的马偕儿童医院院长陈铭仁提及从医初衷深受父亲的影响。他是家中最会念书的孩子,也较受到父母的关注,基层公务员的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懂得给予并受人尊重,行医这条路走得艰辛,但经验相当丰富,体会出医疗不是一个人往前冲,而是团队一起向前进;在接下院长重担后,更是着重协调沟通,成为跨团队合作的加速器。

「一位医师成功的背后,都靠一群强大的力量在支撑!」陈铭仁常将这句话分享给伙伴及年轻医师。病人从住院到出院,检验抽血、资料判读、病房护理等,是由整个团队共同照顾;因此,当遇到病人私下拜托他多帮忙或格外感谢他时,他也一定会跟患者或家属说明,这不仅是他一个人在努力,而是仰赖整个团队共同协助的成果。

身为全国儿科重镇的马偕纪念医院,原始规划为一栋独立的医疗大楼,但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中心何其困难,虽暂无法建立独栋儿童医院,但借由整修福音楼,整合医疗资源,将福音楼前栋1楼设为儿童医院的入口大厅、2楼设为门诊批价处、8楼为生理检查室,儿童病房则集中在10~13楼,借由各科医师共同照护,让病童得到全方位且专责的治疗。

进入小儿科是深受黄富源老师启发

当年「实习医师」制(intern),须接受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完整训练,毕业时,陈铭仁荣获当届最佳实习医师奖,受到各科老师的赏识及招揽,但他深知自己身材的劣势,考量过骨科、妇产科后,觉得都不是非常适合。

陈铭仁直言,踏进小儿科这个领域,黄富源教授是影响他最深的老师,从带领学生查房时,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和解惑,处处站在病人的立场设想,对小朋友的爱心和耐性,让人深受感动。加上自觉个性有亲和力且喜欢小孩,又能在孩童身上看到希望,能够把孩童的病治好,就是最大的回馈。陈铭仁笑着说:「我在门诊常会逗小朋友玩,连护理师也常笑我」。

医疗生态改变剧烈,儿科过去是医疗四大热门科之一,但近年来却因新生儿逐年递减,儿科不受年轻一辈青睐,他担任医师第一年,儿科医师只招6个名额,却有132人来报考,这种景象早已不复见。

陈铭仁呼吁,少子化是全球趋势,除了长照医疗之外,希望政府也能多关注孩童,增加对儿童医疗的预算。

医师价值六字箴言:尊重、诚信、沟通

陈铭仁分享行医的核心价值,他说:「尊重很重要!尊重老师、同事及病人。」

尊师重道是千古名训,他举例,儿童医疗大老黄富源教授、儿童心脏学巨擘吕鸿基教授,两位老师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后辈如今已是一方之霸,但在老师面前依然毕恭毕敬,感谢他们的启蒙之恩,这种打从心里的「尊重」,是很珍贵的传承。

此外,对同事或下属也同样要尊重,他从不以权威自居,让同仁相处少了距离感,也常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能力不是最强,需要旁人来指点和帮忙;同时也尊重病人的抱怨,找到背后所隐藏的问题。陈铭仁曾收治过一位孩童,从头到脚仔细检查没有任何病征,但阿嬷却表示孩子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收住院观察后,因为打点滴时,孩子大哭、挣扎,咳出一张小叮当的贴纸,这才发现他不吃不喝的原因,原来是吞下贴纸卡在食道了。

也常有病人在诊间不肯离去,连跟诊的研习医师都受不了,陈铭仁即便再疲惫仍会以理解、倾听的态度对待病人,也借此机会告诉学生:「当病人满意你的回复,自然会高兴地走出诊间,虽然你不见得有给他药物或处置,但光是倾听就足够了。这是心医之道,在医疗专业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回归医病关系。」

再者,诚信很重要。基督徒的陈铭仁,行事坚持俯仰无愧,做每件事都要对得起上帝、病人。每晚睡前的祷告,一定都会感谢上帝保守今天的顺利,也会为次日的事工,如心导管的病人,祈求祂保守,住院的病人,祷告祈求他们都能平安顺利。当非预期的情况发生的时候,他会坦白向病人细说原由,充分诚恳并坦白地告知,而不是掩盖事实或回避。

最后,沟通也是医疗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接任儿医院长后,业务范围增加,过去有些部门很少接触,心里难免惶恐,借由与各部门的沟通,了解同仁负责的业务,以及院方交办的计划,尊重团队伙伴的长才与意见,团队自然紧密结合、合作无间。

做好经验的传承,培育小儿心脏科人才

陈铭仁提到,因为科别属性的不同,儿童心脏科医师需要「操作」的机会很多,例如超音波、心导管,因此在丰富的学理知识外,熟稔的技能更让「功力」立即可判。

为了养成与培育更多专业的儿童心脏科医师,除了临场经验与操作技巧的传承外,陈铭仁也不忘提醒学生待人处事之道。儿科医师不只治疗病童,还要兼顾到家属,不会表达的孩子,许多病痛都由父母代言,父母亲的焦虑会带给医师很大的压力,有时甚至会左右诊断影响治疗,所以,与病人关系一定要建立好,安抚好父母才能减少未来的纠纷。从医40年,即使凡事尽心尽力,也碰过许多危急的状况,或病人不幸过世,基于与病人及家属间的互信基础,甚至在自己难过的时候,还会收到来自病家的安慰,甚至不乏在1、2年后仍写卡片或年节祝福,让他备受感动,医病之间,如此足矣。

查房对陈铭仁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多年来他坚持除非不在台北,不然假日一定要看一下小病人才安心,也让病人感受到真心关怀,有些家属看到主治医师假日亲临探视病情,都觉得相当意外;为了就近关怀病人,他还特地住在医院附近,因为仅仅只是探望,都能为病人与家属带来安慰和温暖。

结合大、小联盟,为儿童争取福利

陈铭仁提及,全台仅有台大、马偕、彰基和中国医药大学4家儿童医院。马偕儿医没有公部门的预算,财务由母院支持。面对现在儿童医疗的窘境,未来盼筹措财源,方能争取优秀儿童医疗人才以及不断提升医疗技术。他有2个想法,一是目前已在进行的儿童医院联盟,定期聚会讨论关于儿童医院的事务,也感谢瑞信儿童基金会吴春福董事长倾全力协助,延续当年李宏昌前院长所倡议的「大联盟」。当有机会与公部门开会时,一定提案为儿童争取福利。

另外,基层的力量也很重要,马偕儿童医院训练的医师到基层服务都有口皆碑,且遍布全台,此为「小联盟」。期许可以加强与基层诊所连结,例如儿童心脏科、心脏血管外科,与专长胎儿医学的妇产科等共同合作,提供给病人顺畅的转诊网络,健全更完善的母婴照护模式,对病人的照顾或儿童医院的财务都是双赢。

陈铭仁建议政府适度开放自费医疗,健保已经无法像过去一样包山包海给付,有些医材能使病人快速复原,让患者尽快出院,可以提供给经济许可又愿意付费者有更多元的选择,才是民众之福。

晨泳习惯维持20多年,挑战泳渡日月潭

平时注重运动的陈铭仁,是个游泳健将,曾经挑战泳渡日月潭,也攀爬玉山东峰北壁。三十几岁左右开始晨泳的习惯已经维持20多年,直到游池受疫情影响不开放才暂停,现在改为走跑步机、骑飞轮,即使接任院长后工作更加繁忙,未来还打算在办公室做时下流行的「超慢跑」,估计一天下来也能累积半小时的运动量。

家族有轻度高胆固醇遗传的陈铭仁,特别注重饮食和规律运动,至今指数都维持正常。吃的方面采取地中海饮食,改变过去早餐吃医院提供的稀饭,现在则改为自制优格,奇异果、百香果、蓝莓和香蕉等水果,洒上几颗坚果,搭配自己研磨的黑咖啡;午餐多买医院营养课调配的便当,热量及营养成份都经过计算;注重饮食的顺序,先吃青菜,接着吃肉、鱼、蛋、豆等蛋白质,这样的顺序吃下来,差不多7分饱;另外,减少精制淀粉及精致米饭也是健康关键。

当工作跟生活遇到压力与挫折时,他拿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成他的座右铭。「人生最难的境界是平静,每晚睡前祷告时,首先祈求天父上帝,保持心情平静;第二健康的身体;第三赐下病人、亲朋平安喜乐。」陈铭仁说。

喜欢自助旅行,1989年时去过英国,婚后就和太太两人用火车周游券和大众运输工具旅行,从英国一路走遍欧洲,整整一个月,每天写日记,拍下珍贵记忆。也曾赴希腊、埃及、北欧等国自助旅行,陈铭仁打趣道:「那时还不流行YouTuber,旅拍这些事我几十年前就做过了。」

前进偏乡,尽医疗工作者责任

台湾一直存在着医疗分布不均的问题,陈铭仁从年轻时起,就想为偏乡尽医疗工作者的责任,主动请缨前往兰屿驻地一个月,一个人完全负责当地的医疗,从跌倒擦伤,到缝合、骨折等都要一手包办,训练临危不乱的胆识。当时兰屿还没有电力设备,晚上要点蜡烛才能做事,是一辈子难忘的经验;陈铭仁说,趁年轻多出去历练,他鼓励学生去台东支援,透过学习累积经验,并获得一生难忘的回忆。

行医的价值在于拯救生命,为儿童医疗开创崭新的明天,是他每天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