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同投身偏乡医疗 长者复健免奔波

物理治疗师陈怡同已连续2年,每2周从台北出发,到台东提供居家物理治疗。(陈怡同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健保署规画推动居家医疗改革,希望结合社区的资源,不只医护,包括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等都共同加入。在此之前,台北动晰物理治疗所物理治疗师陈怡同已连续2年,每2周从台北出发,到台东提供居家物理治疗,偏乡许多年轻人都往都市发展,热爱孩子的她认为,当大人能在家乡好好被照顾,孩子们才会觉得可以回到这片土地来。

陈怡同就读大学期间,曾到台东「孩子的书屋」担任志工,结识了同期也是志工、现为路玛诊所院长的曹正。曹正开设诊所后,发现知本许多部落的长辈,长期仰赖打针处理疼痛,便找了陈怡同加入居家医疗团队,帮助长辈找回身体自主权,从「治标」转为「治本」。

当地长者从部落到市区就医,单趟计程车就要500元,且不一定叫得到,复康巴士又得等很久,极度仰赖居家医疗,虽然陈怡同专攻领域为骨盆健康,但在长者多的台东,她的服务着重在复能。

自从陈怡同到府服务后,长辈遇到疼痛问题时,已鲜少前往国术馆,或到医院打针、领止痛药,学会了如何把自己照顾好,由于她每2周才会到台东1次,她会与长辈订定目标,让长辈自己练习,下次到访再来验收恢复成果。

目前患者接受物理治疗,受限于医师的科别,在资源少的偏乡,常常只能找到家医科医师,病人仍得到遥远的市区挂复健科、骨科等,才能拿到诊断。陈怡同建议政府,应让诊断开得更便利,才能促成居家医疗的改革,建立好合作的网路。

对陈怡同而言,担任志工的那几年对她影响最深刻,「孩子的书屋」创办人陈俊朗曾说,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透过陪伴,能让孩子们看到未来的榜样。面对当地人口外流,她认为,只有大人在家乡被好好照顾,孩子们才会觉得可以回到这片土地来,而这样的信念,也促使了她继续投身于偏乡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