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昱岚/认真编织幸福的人何来争议?

舅舅(左)的同居恋人、跨性别的凛子(右),教小友(中)透过编织来排遣愤怒与难过。(图/绝色国际提供)

文/陈昱岚

日本电影在台湾院线市场客群远比好莱坞主流商业片小众,上映期间往往不足月,因而受瞩目的程度和讨论声量也较为稀薄。但《当他们认真编织时》在台上映前,先是与我国纪录片导演黄惠侦的作品《日常对话》,分别擒下柏林影展泰迪熊评审团奖、最佳纪录片而同受关注,此外,片商申请台北捷灯箱广告的「最具争议多元成家话题」、「3/10这样教小孩」等宣传用字,更遭北捷审查后命其修正文案的事件,更使其未映先轰动,引起舆论一阵哗然。

「教小孩」一词之所以备受争议, 肇因于反对同性婚姻方曾提出:「如果同性都可结婚成家,这样的价值秩序错乱,会让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反同婚方对于既有家庭图像可能改变的恐惧或许真实存在,然高举教养、保护的大纛,理所当然的导下一代的生活选择,也是此论调背后颇值得玩味的现象。

如泰迪熊奖评审团所称,《当》片是部幽默聪慧的电影,穿梭在「常」与「非常」,以宽宏的人物支线,轻盈展演日常生活中的「非常」。剧中描述一位被生母广美抛弃的11岁女孩小友,走投无路下投靠久未见面、与一位跨性别者凛子同居的舅舅牧生;而小友的班上,也有一个因性倾向而深受困扰的同班男同学小凯⋯⋯环绕着小友日常生活的人,各有不同亲子互动的家庭图像,有人在亲情中找到希望,也有被人被现实热辣螫伤。

《当》片导演荻上直子表示,拍摄此片之初衷,并非摇旗呐喊LGBT族群的权利,而是透过电影让这些族群「被看见」。确实,真实人生远比电影艰难,而艺术文化便能温和蕴藉的呈现不为常人所见、不被常人乐见的真实。因此,《当》片与其说是倡议对于少数族群权益的尊重,不如说是诚实面对当代社会中不能被明说、面临崩解的传统婚姻家庭,且直指每个人都正面临亲子关系的解构与重建。

亲子间隐含的权力结构与运作,在光辉天性、传统孝道的包装下难以被摊开检视,与职场、政治与国际中咸常被反省、批判的阶级与国族倾轧相比,仿佛神圣不可侵的领域。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结构已被当代民主思潮突破,除了鲜明的虎毒食子案例外,子女以父母为天的伦常,似乎仍是难以挣脱的链锁

▲从未拥有家庭温暖的小友(右),因为舅舅(左)的关爱终于体会到家的感觉。(图/绝色国际提供)

《当》片一开始,是小友窝在空无一人的凌乱家中吃着超商的御饭团,原来生母广美又因结交新男友而离家出走,让她只能投靠舅舅,并与舅舅的「女友」––凛子一起生活。然而,小友却在这段异于寻常的家庭生活中,充分感受未曾真正拥有的亲子生活:像是凛子会把家里整理的有条不紊,还会帮小友准备充满童趣的便当,每晚都是三人同桌共享美食、同寝而眠,周末假日则是骑乘出游去野餐。

比女性还懂得处理家务、照顾家人的跨性别者凛子,与抛家弃子母亲广美,这一对照组抛出了「生者未必懂得养育」的议题,并叩问:亲子间的「血缘关系」,是否为孩童幸福的必然保证?

而导演兼编剧的荻上直子,不用冷冽生猛的批判手法倡扬自身价值,而是抛出亲子关系的残酷可能后,进一步检视残酷背后的成因:人的失温常来自于曾被生活残忍对待过,且残酷的是生活的残忍是会复制的。

没有家庭责任观的广美,因幼年时历经父亲外遇离家、母亲镇日怨怼且极为严厉的单亲生活,使得她成为母亲后自然不懂得担负责任、付出情感。家庭之于广美,只是虚有其表的空壳,一旦有了火热的恋爱随时可以抛弃。正因广美的母亲在承受被背叛的痛苦时失去了爱人的能力,无法挣脱命运阴影的结果,让她只能以不同形式步上失能母亲的后尘。

类似的议题,在NHK冬季日剧妈妈,可以不当您的女儿吗?》亦有从切入另一种面向着墨。剧中的妈妈显子,把女儿美月当作洋娃娃般照顾的无微不至,但只要美月想到国外求学、想交男友或有任何逾越显子想像的人生决定时,显子就会呈现厌世、生病的状态,进而让美月因心生自责而放弃任何违逆,年近大龄仍困守在显子身旁,努力做母亲所要的乖女儿。每当铁琴敲打出〈我的家庭〉的温馨乐音时,饰演母亲的齐藤由贵那丝丝入扣的病态神情与对女儿的亲情勒索,直教人不寒而栗。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日本电影与戏剧除了照见各种难为外人道的家庭不幸外,更勇于揭开稳固亲子结构中的糖衣,直指蔓延于代际间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毒性。

▲小友的好友小凯(图中)虽功课才艺优等,但却因喜欢男生而不被妈妈谅解。(图/绝色国际提供)

如何教导下一代,从不是以有教条可循的单一叙事。

《当》片温柔节制的质疑血缘与正统、家庭组成形式,以及爱与幸福间的关联性。另剧情中尽善尽美料理家务,栽培出琴艺精湛、文质彬彬小凯的妈妈,却因无法接受儿子的性向而让小凯在绝望中试图离开人间,这与日剧《妈妈,可以不当您的女儿吗?》相同,也就是当父母将自身价值强行灌输于孩子身上时,只是制造出一个个缺乏自我的不幸灵魂。

台北捷运公司广告审议委员会以「把关善良风俗,避免挑战主流既有思维」的理由,禁止《当》片的广告用字,除了掩耳盗铃的表示「要求修改用字不等同于禁声」外,还在新闻稿上批判发行片商为了商业宣传而操弄议题。

《当》片的拍摄初衷,就是要让不为主流所见的众生相,直挺挺的以电影语言诉说自身存在。社会的进步,从不是将传统价值一以贯之,却将任何超脱主流想像的价值视为扰动的不安定因子。北捷以家长式的苍白老腐价值,妖魔化《当》片广告用字的动机,也以事前言论审查形式,将一切价值碰撞与对话视为破坏秩序的洪水猛兽而予以拒绝。此一插曲,不也印证《当》片的核心论调:看不见的不等于不存在、社会中亦没有「资格论」,没有任何主体可以与生俱来的拥有合格、绝对的人我支配权。

儿童节前夕,《当》片除了唤起观者对于LGBT族群的认识外,更是重新省思传统亲子图像的良好教材。当然,北捷的广告审查事件,亦是值得综合思考的另一种启发。

●陈昱岚,执业律师,专长领域为税法、行政法、文化法,同时就读于台北艺术大学博士班。愿在主流的路径上,走踏出杳无人迹的景色。以上为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