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良深度爬梳 镜头发现社会变化
沈昭良《漂流》系列,以地景叙说台湾社会曾上演的冲突、议题。(沈昭良提供)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和摄影那么近」近30年的时间投入于专题式影像创作的沈昭良,看摄影在当代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的生活关系也更为紧密,他直言:「但不会因为你手上拿的是iPhone最新款,就代表你的照片出来会非常有内容,非常精准。」
2001年推出《映像‧ 南方澳》系列专辑,其后陆续出版《玉兰》、《筑地鱼市场》以及以电动舞台及歌者生活为题的《STAGE》、《SINGERS & STAGES》及《台湾综艺团》等摄影著作,作品聚焦于现实环境中的社会地景与生命处境。沈昭良表示这样的作法从在日本念书时拍筑地鱼市便开启,「一开始想法很单纯,就是想透过一个题目验证在课堂上学的,去实作验证的过程中去修正」。
沈昭良表示自己一直对庶民现实生活很感兴趣,「市场、活力,一点点冒险」是他口中对庶民题材的形容词,「听他们在想什么,在讲什么,关心什么,长什么样子」沈昭良表示直至今日在课堂上教学,也是要求学生做观察训练,在相对不稳定,充满流动变化的状态中,不管对人、物件、环境的观察也有所不同。
希冀透过摄影画面,看见台湾社会面对的问题与变化,沈昭良一直以来走进市场、走进生活,近日则以拍摄地景的《漂流》系列,试图直面台湾的政治、历史、认同。「类似牡丹社事件,类似公共安全有关的矿场、核能议题,或与人权有关的白恐议题,真正的和解必须要慢慢走过,慢慢整理。」
透过地景照片,沈昭良剧情式地重现达邦部落邹族白恐受难者高一生,一路移动下山至监狱的足迹,「抒情的地景描写,不特别说明的话,乍看就是风景照」但事实上,照片呈现的大山是巨大的矿坑已被挖空,而大山下是原住民部落,鲜明的地标是教堂的十字架。「这照片里会有一些线索,这也就是当代摄影的表征,让人去理解其中是要讲什么。」
沈昭良认为摄影在台湾「是处在一个持续加温的进行式,摄影在表述看法与分享生命经验时,变得非常重要」他认为回应这一趋势和发展,作为专业摄影者也要有一些行动,以长期、稳定且大量生产相对好的作品,以及有架构的交流、展示,优化摄影与一般人的关系。「摄影,可以跟人的生命更紧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