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平》回忆父母勤俭美德 感概当代环保难题

陈朝平》回忆父母勤俭美德 感概当代环保难题。(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爱传媒陈朝平专栏】爸妈相继离我们而去,整理老屋和爸妈的遗物。

老屋储藏室里,30多年前买来、至今功能正常的Panasonic吸尘器、八成新的几具电风扇、小弟买给妈妈的SONY床头音响、飞利浦的LED台灯,还有不知何时废弃不用的小录音机、傻瓜照相机、从北京买回来的京剧录影带、CD、半新不旧的面包机、电磁炉、琳瑯满目。

打开爸妈的衣橱,几乎全新的男士毛呢猎装、羽绒外套、领带,妈妈的旗袍、克什米亚毛衣,丝绸衬衫、毛呢西装外套,还有好些小弟和弟媳妇孝敬妈妈的洋装、未开封的羊绒卫生衣、袜子。

爸妈生性节俭,穿衣几乎到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地步。子女买给他们的新衣,平日舍不得穿,多年后,除了样式稍嫌过时,看来仍然簇新。

厨房里的柜子里,各式各样的陶瓷杯具、茶碗、玻璃制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一个家庭日常所需。仔细瞧瞧,好多陶瓷茶具上,都印有某某(百货)公司敬赠,禁止转售的字样,有周年庆的礼品,也有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纪念品。不少成套的器具,则是历年来职场尾牙抽奖的奖品。这些器具,多半连包装都没拆开,「历经风霜」,包装外表不是泛黄,便是沾上了污渍,打开包装,里头竟然还有小强的尸体。

爸妈节俭持家,房间里的五斗柜、化妆台,床组,都用了近半世纪。钢琴旁的艺术立灯,打我小时候便杵在钢琴旁了。客厅里原有的藤制沙发,用到藤条翘起,找不到人维修时才勉强换掉。眼前这套沙发,是22年前我赁屋居住时买的,后因搬家,无法带走,转赠爸妈使用的。沙发,保养甚好,处处都有爸妈的身影和回忆,弃之,不忍也可惜。无奈,老屋翻修在即,用了22年的沙发,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也可用在这事儿上头?家具衣物,陪伴我们的日子久了,再怎么不舍,终须一别。

老旧的、停产的电器用品,不消说,只能当废弃物,分类丢弃。至于那些七、八成新、功能正常的家电,询问垃圾回收商,都说现代家电,塑胶太多,没在回收。

用手机拍照,按XX中心的指示,传送到中心的捐赠平台上,满心以为,还能让它们发挥剩余价值,贡献社会。谁知,中心工作人员已读不回,去电询问,态度甚为冷漠,只说,将会询问扶助对象有无需要,从此,再无音讯。

我很好奇,每年巨量废弃的大小家电制品,冷气机、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烤箱、电风扇,果汁机,热水瓶,杂七杂八,究竟如何处理?能回收吗?能重复使用吗?能再制吗?

旧的衣物,贴身的衣物,不适合捐赠,只能弃之。簇新的「旧衣」,打包好,依谷哥地图指示,送到慈善团体经办的二手商店,不料,二手店店员,坚持要打开纸箱分别验货,还说西装外套、羽绒衣因销售欠佳,拒收。

新衣买来时,动辄以千元计,免费送予二手店,让店家挣些利润做公益,竟然如此挑剔嫌弃?早知如此,何必费神?将它们丢进街头旧衣回收的铁箱里,岂不方便?要不,干脆送到慈济的静思堂,送到非洲,或是做成二手的抹布、拖把?

消费主义时代,人们常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其实,男人何尝不是如此?春夏秋冬便服、休闲服、运动服、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长裤短裤、长裙短裙,塞满衣柜。我很好奇,成堆报废的华服旧衣,回收到哪儿去?真能再制再生吗?

最麻烦的,当属那些陶瓷和玻璃的瓶瓶罐罐了。二手商店,不收。转赠他人,没门。全当垃圾丢弃,得稍事包装说明,以免伤到清洁人员。我将那些瓶瓶罐罐搁到硬纸箱,封装,并在纸箱上头注明陶瓷、玻璃易碎品,也不知这样的丢弃法妥不妥当?

同样是好奇。家里破碎的陶瓷玻璃制品,究竟到哪儿去了?像是咱家堪用的陶瓷玻璃用品,又会到哪里度过它们的余生?或者,它们就此遭人击碎辗压、混入沥青,做成环保的道路材料?它们的新生之路,又在哪儿?

家具,也是个问题。去电环保局,询问再生家具如何办理。环保局工作人员热心地说明了流程,表示人手有限,要我们自个儿将大型家具搬到家门口的马路边,约定晚间十点后收取。问题是,我等花甲老翁,体衰力弱,家中也无搬运工具,如何能从公寓大厦里,将大型家具搬到马路边?看来,此事只能寻求专业清运公司代劳了!

还是好奇。家具回收后,是怎么处理的啊?木制的,藤制的、塑胶的、金属的,各种材料混和制成的,再加上体积庞大、极难「拆卸」的泡棉、床垫,究竟是如何处理的?谁来处理?少数家具在环保局的巧手下,再生再制了,其余的去哪儿了?焚化了吗?还是掩埋了事?可有专门从事家具回收的行业吗?为什么大型连锁家具店不提供旧家具付费回收的服务呢?」

台湾垃圾分类与回收推行了三十余年,号称成绩斐然。社区类色间里,丢弃的纸类、塑胶类、铁器罐头、宝特瓶,小家电、灯泡,厨余、衣物被褥、鞋类皮件,堆得像小山一般。垃圾分类与回收,还真是件大工程。若是加上历年来报废淘汰的汽车、旧屋改造、大型建案的土方、水泥、砖块等建筑废弃物,2300万台湾同胞还真能填出一个「新而独立」的台湾呢?!

分类回收的垃圾,拿去填海造岛,当然是个戏谑的笑话。只不过,我真的十分好奇,这些分类回收的垃圾,究竟到哪儿去了?它们真能被回收、再制、重复使用吗?还是,掩埋了事,一焚了之?

这档事,究竟是中央政府该管?还是地方政府的活儿?为什么县市首长施政满意度调查,从来没有人关心此事?县市首长选举,似乎也没有人拿垃圾回收和焚化炉说事。

据说,厨余和某些回收垃圾可以用来发电,不知这算不算绿能?能占发电量的几趴呢?回收产业,是不是该纳入减排净零政策的一环呢?垃圾回收再制科技,是不是也该列入创新奖励范围呢?都更、危老,改善生活空间和品质,很重要,大兴土木产生的垃圾废弃物,不应该有配套吗?鼓励发展风电、太阳能,发展电动汽车,未来,风电和太阳能报废器材、老旧汽车、电瓶、电池又该如何回收再生呢?

想想,人类欲望无穷,欲壑难填,垃圾和废弃物永远无解,减排净零的目标,迟早要幻灭。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