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野鄰居:白鼻心
蟾蜍山居民的疑惑,开启城市白鼻心研究
位在台北盆地东南边的蟾蜍山,紧邻人口密集的大安区,因为山顶设有军方通讯塔,数十年来都是管制区。
位在台北盆地东南边的蟾蜍山,紧邻人口密集的大安区,由于数十年来都是军事管制区,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居民梁玉玫指着一块菜圃说道:「因为鼬獾喜欢吃蚯蚓,所以有时我们看到菜园被翻过,就知道鼬獾来过了。」
社区居民原本就很习惯周遭有各种野生动物,不过这两年他们注意到,白鼻心似乎越来越常往山下跑,频率高到有些居民可以精准地说出出没时间:「傍晚六点多、晚上十一点多,还有凌晨四点多,不是我不睡觉,是因为牠会跳我的屋顶,碰碰碰的。」梁玉玫说:「所以一开始我们很疑惑,是不是山上的环境受到什么干扰,这些动物才会往山下跑?」
当地居民拍到在电线杆上的白鼻心。 图/王永芝提供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居民邀请了台湾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来做调查,初步判断这里的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迹象,架设在社区的自动相机,捕捉到许多野生动物的身影,包括山羌、食蟹獴、鼬獾、凤头苍鹰等等。其中研究人员对白鼻心特别感兴趣。
台湾大学研究团队架设的自动相机拍到白鼻心。 图/台大白鼻心研究团队提供
白鼻心是夜行性动物,广泛分布在海拔两千公尺以下的林地,从头顶延伸到鼻尖的白色条纹,是牠最明显的特征。杂食性的牠,会捕食小型鸟类、蛙类或昆虫,但最喜欢的还是各种植物果实,因此又被称为果子狸。
台湾大学昆虫系副教授曾惠芸表示:「我们发现其他野生动物大多还是偏好山区环境,但白鼻心会下到山脚活动,我们就很好奇,到底白鼻心可以下到市区的什么地方?」
研究与救伤资料证实,白鼻心已在城市安家落户
研究团队利用无线电追踪四只捕捉到的白鼻心,发现其中两只母白鼻心,都只在台大校内活动。
研究团队在蟾蜍山和台大校园设置诱捕笼,捕捉到四只白鼻心,为牠们装上发报器,利用无线电追踪,了解牠们的活动范围。由于蟾蜍山与台湾大学之间被宽阔的马路阻隔,研究团队原本并没有预期校内会有白鼻心常住,不过一年多来的追踪结果显示,其中两只母白鼻心都只在台大校内活动,而且还带着小孩。
「这表示牠已经完全把都市当做家了,而且还放心地让牠的小孩把都市当做家,我们会觉得这个族群已经在都市建立了稳定的状态。」负责追踪的台大森林系学生庄博钧表示。
为了更了解城市白鼻心的动态,研究团队在2022年5月成立了「城市狸猫回报网」,鼓励民众回报市区白鼻心的目击纪录,至今已经收到超过一百五十笔回报,其中也包括不少白鼻心妈妈带小孩的影像纪录。
为了更了解城市白鼻心的动态,研究团队在2022年5月成立「城市狸猫回报网」,鼓励民众回报市区白鼻心的目击纪录。
台中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长期投入野生动物救伤工作,研究组组长林文隆认为,观察到幼兽,确实是野生动物在都市建立族群的指标。「2010年我们第一次收到白鼻心,当时也推测可能是民众私养跑出来的,但是后来发现有幼兽,我们就觉得不对,牠们应该是在都市里繁殖了。」
有民众目击白鼻心妈妈带小孩在城市里出没。 图/许珮甄提供
林文隆分析,台中市白鼻心被通报的点位,大致围绕着较早开发的旧城区外围,也就是因应人口增加,正在快速开发的卫星城市周边:「在这个交界带房子开始盖起来了、树开始被移掉,白鼻心就开始跑到房子里面,所以这些区域被通报的比例就很高。」
曾惠芸表示,城市开发造成的扰动,对原本栖息的野生动物确实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这样的环境稳定下来之后,部分物种可能就具有一些优势。」他举例,公园、校园里有许多会结果的行道树或景观树木,提供白鼻心稳定的食物来源;加上牠们攀爬能力很强,可以借由电线等人为构造物移动,降低横越马路的风险,这些可能都是白鼻心适应都市的原因。
公园、校园里常见的棱果榕或雀榕等树种所结的果实,都是白鼻心爱吃的食物。 图/大冠鹫提供
白鼻心不只可以在都市里繁殖,甚至不需要大面积的绿地。台大研究团队曾分析台中市的78个白鼻心窝巢,发现有九成位于高度开发的土地上,也就是以窝巢位置为中心,画出一个半径一公里的圆,会发现这个圆里,有75%以上的面积都是建筑物,不少白鼻心干脆就在建筑物里繁殖。林文隆观察,有轻钢架的铁皮工厂,或中空的木头隔间,都是白鼻心会选择育幼的地方
台大研究团队曾分析台中市的78个白鼻心窝巢,发现有九成位于高度开发的土地上。
台中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在铁皮屋工厂架设的自动相机,拍到白鼻心利用轻钢架移动。 图/台中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提供
城市居大不易,野生动物如何与人共存
台中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帮民众送来的白鼻心幼兽喂奶。
2010年,保育学会只收到一只白鼻心,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4只。牠们被通报的原因五花八门,有些是因为在天花板夹层繁殖,产生的排泄物或幼兽叫声造成民众困扰。
台中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工作人员游立祥表示,类似入侵民宅的案例,如果民众有自行诱捕到白鼻心,学会人员会先观察牠是否有在哺乳,因为这表示幼兽很可能还在建筑物某处等待照顾。游立祥解释:「我们会建议民众尽量等到两、三个月后,等小孩长大了,牠们就会各自离开。但也曾遇过民众坚持要把母兽带走,结果一两个星期后墙壁里传出尸臭味,才发现一窝小白鼻心死在里面。」
白鼻心妈妈受到干扰时,会叼着小孩把牠们一只只移到安全的地方,有些在过程中落单的幼兽,会被热心民众捡走。游立祥提醒,遇到类似情况要先保持距离观察:「有些民众在观察时太靠近幼兽,导致妈妈不敢回来,最后还是把幼兽捡走,这等于是强制拆散牠们母子而已。」
白鼻心妈妈受到干扰时,会叼着小孩把牠们移到安全的地方。 图/梁彧祯提供
除了意外失亲,根据台中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2010至2021年的统计资料,城市中白鼻心的主要伤亡原因为犬只攻击(38.6%)、车辆撞击(36.1%)、触电或兽铗等(25.3%)。今年台大就有一只失亲小白鼻心,在研究团队照顾下长大、通过野放训练,却在野放七天后,就遭到校内游荡犬只攻击致死。
在台大生科馆和妈妈走失的年幼白鼻心「冰箱」,经过白鼻心实验室收容照顾后野放,不幸遭到校园游荡犬攻击死亡。 图/庄博钧提供
另一个隐忧是,白鼻心会被猫狗饲料吸引,喂食游荡犬猫,或把饲料摆在开放空间,会增加野生动物与犬猫接触的机率,导致野生动物更容易被攻击,或彼此传播疾病。台湾大学白鼻心研究团队成员林品萱担心,猫狗饲料这类高热量的食物来源,可能让白鼻心的数量增加,形成潜在的人兽冲突风险。「很多人或许可以忍受有一只白鼻心住自己家,但没办法忍受十只白鼻心住自己家。」而白鼻心的数量如果增加太快,也可能导致牠们无法只靠天然的食物存活。
白鼻心会去吃猫狗饲料。 图/台中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提供
城市中野生动物面临的问题很多,有些并没有简单的解决方式,曾惠芸认为,「在都市化趋势没有减缓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都市中,帮牠们保留可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设法降低彼此的干扰。」2022年第15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行动目标之一,就包括提升都市绿地的面积、品质与连通性。
与野生动物相遇,带来的不只是惊喜,也有反思。与其说野生动物搬进了都市,不如说这里原本就是牠们的家园,思考如何与牠们共存,是身为后来者的人类,无法回避的课题。
本文授权转载自《我们的岛》(原文为:城市里的野邻居:白鼻心)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