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品牌的划分的依据有哪些?如何挑选瓷砖品牌?
陶瓷行业是一个由弱小个体组成的强大群体,仅规模以上陶企就有1000多家,更有无数的小企业、小品牌。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机构、组织能够准确统计出陶瓷行业到底有多少个品牌、多少家企业(包括那些无生产线的品牌商、渠道商和经销商等)。
正因为品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通常意义上,我们将品牌大体上划分为一线品牌、二线品牌、三四线品牌、低端品牌、杂牌等。
那么划分品牌三六九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心中划分的依据是不一样的。比如某品牌,有人认为其是行业一线品牌,也有人认为其只能算二三线品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品牌划分的依据,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品牌规模,即品牌营收在行业内的排名与所处的位置;
二是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包括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公众听到某一品牌是点赞还是摇头;
三是品牌定位,品牌的目标客户是高端消费群体还是中低档客户,是以价值战为主还是以价格战为主;
四是品牌创新力,品牌在产品、研发、营销、策划、推广等方面有无突出表现,是否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并被同行推崇和学习;
五是品牌责任,是把品牌建设当做生意的招牌还是一番事业,是否热心公益和行业共同利益的建设与维护,是否愿意承担起行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等。
许多时候,我们对品牌划分的依据等同于企业的营收规模,营收名列前茅的品牌就是一线品牌、头部品牌,营收小的品牌就是中小品牌、二三线品牌,规模再小的就是不入流的品牌。事实上,这种划分是非常粗浅的,也是不科学的,并未能触及品牌的根本和内核。
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品牌划分的依据依次表现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表现形式,是大家熟知的生产规模、营收、利润、渠道、门店数量、员工数量等。这类品牌是行业的“大象”,体量大、员工多、营收高,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但这类“大象”型的品牌,是否就是行业的一线品牌呢?
作为行业一线品牌,一定要有相当的市场规模,但规模大的品牌,是否就是一线品牌?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比如有些品牌,始终把自己定位在行业“老二”的位置,或者跟随者的角色,不太愿意在无人区冒风险、搞原创。但只要行业内有什么创新产品和成熟技术,它会立即行动起来,在竞争对手的创新成果之上进行一番改良和包装,最大限度地分享创新带来的市场红利。
还有一类企业,根本就不重视品牌建设,但其营收规模却处于行业前列,甚至是“隐形冠军”,这类企业体量再大,也算不上行业的一线品牌。
第二层表现形式是品牌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等方面是否有活力、有创意,能否在行业内不断制造亮点,吸引眼球,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类品牌虽然体量小、产品单一,但却特别注重品牌建设,并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其生产规模、营收、利润等指标比较健康,在成长速度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这一层面,品牌规模虽然不大,在行业内排不到前列,但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质,一是品牌非常有个性,总能够折腾出一些新东西出来,不断引发市场关注,甚至某些领域的领先优势连头部品牌也难以企及。与此同时,这类品牌多年来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至少在规模上,开始逐步向行业一线品牌靠拢。
第三层表现形式是品牌的创新、人才、平台和科研成果等。这一场层面,品牌能够在产品、技术、运营模式、品牌架构等方面不断突破与创新,为行业进步做出贡献,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标杆。
为什么行业内有数不清的品牌,但真正的一线品牌却屈指可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品牌,其诞生的背景仅仅是为了多获取一些市场资源,严格意义上讲,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品牌,而只是一个注册商标。
只有那些特别注重研发创新,能够搭建高规格的创新平台、招揽行业一流人才,把品牌当作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来打造,并对品牌的成长与建设有着清晰且系统规划的企业,其品牌才具有可持续性和成长性,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一线品牌。
第四层表现形式是品牌的使命、责任、文化、担当与价值观。品牌越大,责任越大。所谓行业一线品牌,一定要承担起行业发展的使命和愿景,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和引领同行的发展,做一个受市场点赞、受同行尊敬的品牌,这才是行业真正的一线品牌。
否则,就算规模做得再大,赚得钱再多,也永远成不了行业一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