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博士到新人演员,梁植在康洪雷的剧组开悟

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正在CCTV-8、腾讯视频和爱奇艺播出,这部由康洪雷执导的作品从拍摄到播出,历时五年之久。

剧中,梁植饰演的周伟是一名从南京到内蒙古插队的知青,人物善良有趣、可爱质朴,喜欢他的网友还给他起了个外号“伟羊羊”。

事实上,梁植有着演员里不多见的高学历——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读金融,博士又师从尹鸿教授学习电影,还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既获得过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的铜奖,又是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全国总冠军......

近些年,作为电影学博士的梁植,多次亮相各大电影节展和影视行业的学术活动,兼具专业与幽默的主持风格获得好评。同时,他也不断地在影视表演中寻求突破。

2019年,他先后在电视剧《启航》《热爱》中饰演了邓耀北、钱多两个角色。邓耀北一角的表演片段,在抖音上收获了很高的点赞与讨论。

一名博士,为什么会成为演员?他又是怎样与导演康洪雷结缘的?未来他还会演何种角色?带着这些疑问,影视独舌近日对话了梁植。

以下,是梁植的讲述。

与《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结缘,可以用神奇二字来形容。

这部戏是2018年开机的,开机前几年,有一次我在北京参加活动,康洪雷导演是嘉宾。中场休息时,我与康导在外面透气聊天,康导说正在准备一部叫《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电视剧,到时候找你演。

我一听非常激动,因为我是蒙古族,能回到家乡,在安安静静的草原上工作,是一种福分。

从那之后一晃又过了一两年。片子开拍前几个月的某天,康导给我打电话,当年我跟你说让你演《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个戏最近要拍了,来吧。

时至今日,我仍旧感动万分,一来是导演一直记得当年的承诺,他的细心让我特别感动;二来作为一名新人演员,能在他的作品中出演角色,对于我特别珍贵。

这部戏从2018年8月1日开机到2019年6月3日杀青,历时303天。在拍摄过程中,康导、斯琴高娃老师、涂们老师在现场给了我很大帮助。他们会基于多年表演经验和对艺术的理解与判断,把我们带入到场景与情绪当中。

我记得涂们老师是在拍他镜头的前一天入组。晚上我们一起吃饭,既没有谈戏也没有谈创作,等吃完饭回到酒店,他刚一坐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第二天我们俩对手戏的台词。起初我以为是在考我有没有背词,但一遍过后涂们老师并没有停下指点我应该如何演,而是又来了一遍。五六遍对词之后,他才开始和我聊关于创作的东西。

斯琴高娃老师只要进入现场,就会带着人物情绪。我记得特别清楚,有场戏是我给三个孩子做酸奶面片,进了现场我没有找到感觉,不知道怎么演。正式开拍前,康导和我说:“你就像诺尔吉玛(斯琴高娃 饰)额吉(蒙古语“妈妈”)给你们做饭一样”,我的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了画面,找到了那场戏的感觉。

康导在拍摄宁安(花騉 饰)去世后的戏份时,现场整体氛围都很低沉,我们很快就沉浸到悲伤的情绪当中。从整体上说,每个部门都在全力以赴地讲好这个故事。

拿到本子的第一件事,我先是去了解周伟这个人物的前史。

周伟是一名知青。我想方设法通过身边的朋友帮着找家里长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一些我所关心的问题。

比如下乡时是什么情绪?上火车的时候在想什么?知道自己要去哪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们同学之间大家彼此是怎样的状态?跟老乡是如何相处的?

周伟是南京人,我还拜访了十几个江苏其他地方的长辈,聊天中跟他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想象他们当时的状态。包括说什么话,讲什么口头禅,爱听什么音乐等等,我希望自己尽可能靠近他们的青春,争取接近当事人的青春状态。

我还专门去南京,找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建好的小区,我就在附近转,边转边想他们小时候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什么样子。我还去了一些跟知青有关的博物馆,看他们当年用过的东西,脑补他们拍合照时的心情。

为了讲好南京话,我投入了巨大精力,我把每一句台词都找南京本地的专业话剧演员录成了南京方言,现场只要没拍我的戏,我就戴着耳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长辈们说的多是方言,我争取在真实性上更靠近他们。

周伟的语言,我设计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与莫成名(李泓良 饰)都是南京来的知青,因此我们的对白尽可能说南京话。

第二阶段是周伟做文化局的干部后,在旗里开会,更多地说普通话。他把一些词慢慢地替换成蒙语,后来可以说整句的蒙语,但不需要那么标准、漂亮,甚至有时候可以是说错了的蒙语。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家都说普通话了,周伟作为领导肯定也比较注意,我就让周伟的南京话又减了一点,有意识地讲普通话。特别开心的是,许许多多的语言细节,在评论区、微博和抖音的私信中,我发现不少观众都捕捉到了。

此外,手风琴是周伟的标签。我去学了手风琴,不过口琴是我自己设计的,因为周伟是一个文艺青年,口琴能随时随地陪着他。另外,周伟是个来自江南的男孩,我就设计了他还是一个比较精致的Boy。

比如,他的小手绢是别人没有的,大家在蒙古包聊天的时候,周伟在刷牙,干完活爱用圆规抠指甲缝里的泥,每天晚上抹蛤蜊油等等。这些精致让他与宁安、成名和小刚(杨钧承 饰)区分开来。

接戏前我比较忐忑,因为康导擅长以细节真实、生活气息来讲大情怀,我就生怕演不好。我在开拍前就表演问题请教了闫妮老师,她回复我“要学会留白”。

其实她给我讲的时候我没有懂,拍的时候也有点迷糊。作为影视演员,我还是新人,部分观念不成熟甚至存在错误,演戏的状态还是在给自己加码。总觉得我这边设计喝口水,那边设计皱个眉咽口唾沫,会显得人物丰富。

后来我感受到,如果你在拿到通告时就不管对手怎么演,开始设计自己如何能够出彩,一到现场只想着记动作了,情绪根本接不上。这点跟我的主持工作相通,如果一场活动不考虑现场情况,只是按照手卡和台本来,只是完成,而不是出彩。

在康导的带领下,我慢慢认识到,真正丰富的人物是通过做减法得来的。演员在内心中,要有强大的情感与信念支撑,要确信自己就是这个人物。其实并不需要设计花里胡哨的动作,你坐在那,你就是这个人。何况对手戏时其他演员也会给你刺激,你只需要正常、真实、自然地按照你的人物反应,这个人物就会生动。

周伟很多场戏词并不多,又都是群戏,所以我会假想如果我生活在这个场景会做什么。我看到有网友把我和懒羊羊拼到一起,特别开心。其实我并没有想把周伟演成一个喜剧角色,但我确实希望这个人物真实一些、轻松一点。我平时在团队中是活跃气氛的那一个,周伟身上阳光积极的一面与我本人更接近。

跟康导拍了这十个月戏后懂得,“留白”其实就是化繁为简。塑造角色,其实是于平地处听惊雷。

我觉得演员最大的成就感,是把一个自己特别想讲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的成就感,是整个团队一起协作的产物。

读博士时,我主演了话剧《马兰花开》。了解邓稼先的故事后,我特别想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参加《我是演说家》的节目,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人知道邓稼先的故事。

其实也是话剧《马兰花开》让我萌生了做演员的想法。我是在2011年的年底进入剧组,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排练,《马兰花开》在2013年4月首演,今年正好十周年。这部话剧,我从2013年演到2016年,主演了近50场,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得到更多表演机会的想法越来越浓烈。

之后很幸运,刘抒鹃导演喊我去拍了电影《北纬18度的爱》,我作为男一号饰演黎族青年黎阿丹。又演了王小列导演的《热爱》《启航》,《启航》杀青二天就直奔《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了。

目前也有一些剧组和角色正在沟通当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总之,我期待着每一次不同的体验。

未来我也很期盼再回到话剧的舞台上。对于我来讲,无论做哪些尝试,都是有益的学习,我也很需要这些学习。

【文/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