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出发 与世界共振|直击2024外滩大会
《科创板日报》9月7日讯(记者 张洋洋)偌大的会场,一束灯光打在舞台中央的一人一琴上。演奏者稍显生涩的一首《大鱼》音落,全场报以掌声。
这位演奏者没有右臂,帮助他完成演奏的,是一只仿生手。除了弹琴,这位24岁的年轻人还可以戴着仿生手玩手机、做咖啡、撸铁、攀岩。
这是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上的一幕,技术发展服务人类福祉在此刻有了具象化。
▍十问科技人文,激发思辨凝聚共识
AI情感陪伴能治愈孤独吗?
“人机共生”时代还有多远?
生成式AI会让人类的思考力退化吗?
未来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
本届外滩大会发布了科技人文十大热点问题。这十个发问,贯穿于大会三天数十场论坛的思想交锋中。
外滩大会的科技人文十问涵盖技术伦理、绿色发展、生命科学、科技普惠等多个维度的问题,热烈讨论这些问题的学者、实践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但彼此的共识愈发清晰、可行、且必须,那就是:科技为人,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科技不仅要关注科技性,更要关注人性。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大会上提出一个新名词:IA。这是智能增强(Intelligent Augmentation)的英文缩写,它代表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即通过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沈向洋提到,计算机历史上的赢家,无论选的是什么技术路径,都是那些帮助到人类更好使用机器的人。
在最受热议的问题,“AI是否会削弱人类创造力、主体性与劳动价值”上,学者们也基本倾向于认为,在AI这条鲶鱼的搅动下,人类会经历新一轮进化,而不是相反。
如《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凯文·凯利就发言称,ChatGPT不是为最聪明的人准备的,从中获益最多的人实际上是表现一般或偏差的员工。因为当答案变得唾手可得时,聪明人会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反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学者们在外滩大会上热烈讨论的科技人文十问,也引发了会场外的网友热议。
在一段对上海市民的采访中,一位年轻人表示不抗拒与AI共事,就是怕它不合群,毕竟不能“一起抽烟吃饭上厕所”,一位退休阿姨也表示,不介意女儿以后和AI谈恋爱,因为“只要她肯谈,管它是AI还是人”。
尽管是调侃,但无论亦庄亦谐,场内或是场外,外滩大会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在科技人文终极问题上凝聚共识的平台。
▍“科技越向前,越为每个人”走入现实
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技术的受益人曾主要是技术拥有者和富人,由此加速了社会分化。
新的技术变革当前,今年的外滩大会,具象展示了“科技越向前,越为每个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身处产业界的大小科技公司、年轻创业者们,正通过AI+多领域科学,探索新的突破口,降低科技应用的门槛,以缩短这波科技浪潮红利触达每一个人的时间间隔。
在强脑科技展台,除了仿生手,强脑还研发出了仿生腿,可以让下肢瘫痪或截肢的人和正常人一样站立和走路。他们用产品回答了,“人机共生”的未来,已经在来的路上。
除了四肢,机器还有可能成为人的视觉和外脑。在复旦大学展台,我们看到了“科技+医学”的想象力:他们在尝试用纳米线人工视网膜为视障人士修复部分视觉,用沉浸式类脑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人脑,为治疗脑疾病和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展区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来逛展的参观者都有一种被各种AI助手“团宠”的感觉。
今年的外滩大会,一共发布了20多款AI助手。这是人机交互模式正在被全面颠覆的时代缩影。几乎可以想见,眼下我们有多依赖APP,未来我们就会多依赖AI助手。
老人是最好的观察对象,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与科技人性化的程度成正比。
在“未来助手”展区,老年人对着手机说一句话,支小宝就帮她查到了最近的农贸市场,并问她要不要帮忙叫车。
在“情商大模型”赛道上,无界方舟的桌面机器人阿奇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困境女性、提供的等群体提供了善意、陪伴和情绪价值。阿奇不但能陪独居老人聊天,还能识别老人摔倒、昏迷等意外情况,安抚鼓励老人,同时联系子女和120求助。
面对一个充满机会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凯文·凯利在大会上清晰的做出论断:“科技为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躬身入局。
▍与世界共振,科技为人是无国界的善意
生于1998年的张欣怡以很“95后”的方式躬身入局,并且在本届外滩大会中火遍全网。
9月4日,这位中科院女工程师代表所在团队,将刚参加AI创新赛·全球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攻防挑战赛的AI模型向全球开源,硬刚最近在韩国引发女性恐慌的“深度伪造”犯罪。这个举动刷屏网络。
这一技术创新赛正是2024外滩大会首设的两大赛事之一。据主办方介绍,设置这一赛事的初衷,也是基于对AI滥用的警惕与反思:AIGC浪潮大幅提升了创作者的产能,但同时也被恶意用于新闻造假和网络诈骗,亟需阻止AI滥用对社会信任的破坏。
这一首次举办的赛事的号召力多少超出了举办方的预料:报名的2200多名选手,覆盖了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26个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科技为人无国界,也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的默契与共识。
9月6日,在外滩大会一个关于科技普惠的分论坛上,几位国际嘉宾的分享触动人心——
美国非盈利组织JB Dondolo创始人卢姆比·姆兰博分享了她如何利用一款自研的基于AI的精准就业评估与匹配工具,在津巴布韦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水源和就业机会;
马来西亚环美佳(WAMECO)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均杰介绍了他们基于AI打造的废弃物交易在线平台,在多个发展中国家推动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印尼Ralali.com创始人约瑟夫·阿迪蒂亚分享了他们自研的食品加工解决方案,在自然灾害和偏远地区推出了能长期保存的健康应急食餐,以解决饥饿问题。
在这一波AI时代浪潮跟前,既有仰望星空,也有心怀敬畏;不仅面向未来,也在反思自己,是一场科技顶会应有的态度和格局。这些思考,是AI不能替代我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