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祭」谈医疗体验营

赖晓虹

我是家医科医师,我赞成政大教授汪琪,在『医祭』文中所说的,让所有医科学生体会插管感受的「医疗体验营」,会是医学人性化的开始。

3月初,爸爸因升主动脉剥离而紧急开刀,住院中,又因并发肺栓塞而生命垂危。在加护病房将近20天,进去探访时,到底要不要叫醒他呢?每次都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护士说不要吵他,因为吵醒他,会躁动不安,身上有太多管子疼痛。有的护士说可以啊!所以,当时我们的作法会先问过护士。偏偏,有位慈济志工阿姨特别注意这件事,他不时站在我们身旁,看我们有没有跟爸爸说话,没有,他就会提醒:要多跟病人说话,他听得到的。

爸爸使用麻醉止痛药,昏睡中。我想他只能听到声波,无法听清楚您说什么。(就我上次当病人的经验)一直说话有用吗?我想适量即可,不然,会变成噪音。而且,皮肤的接触也是一种对话啊!就这样,由衷地告诉那位志工阿姨。

耳根是最后消失的,所以要一直说话,提醒病者。」这是很熟悉的内容,但一般人不明究理,囫囵吞枣,也不管是否了解病人的病情,就一味地指导别人这样做、那样做!说话里,考虑「时机」这个因素,有很深的无常深意,需要出入无碍流动的心,不断地拿捏锻炼。深深的引以为戒~医学常识即使再对,都要有所保留,更要在适当的时机讲!

再来,关于抽痰。有一次,护士刚好在我进加护病房探望时,为爸爸抽痰。看着爸爸脸上的表情,我不知这短暂的痛苦会不会为他带来下一刻的舒服,或是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如果不做,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吗?可以签拒绝抽痰的同意书吗?

台湾的医疗照护品质常为人诟病,是健保体制医护人员不义的,如果有例外,那就是此团队用心和牺牲,真的是牺牲。最近,有朋友因卵巢癌北上来开刀,很多自费的医疗,照护品质好,医病关系更好。我想,这是每位医护人员希望得到的工作环境,和想给病人的照顾。

文中:由延长病人的痛苦转而帮助他们得到更平静的结束

这在我成为医师的训练过程中,就发现了,病人临终快死了,才有这人性化的安宁缓和照顾,有音乐治疗、芳香疗法灵性照顾……。当时,很感慨,怎会这样呢?!那时,启发我的赖允亮主任告诉我,医疗照护分cure or care,其治疗目标和照顾内容不尽相同。需 care 的病人,您却想 cure 他,您说病人和家属怎不受苦呢?!

病人的状况,需接受care 或是 cure的照顾,这需要训练、讨论和开家庭会议的。我发现自费的医疗照顾,都有这个雏形耶。这是健保廉价商业化后果,而现在大家正承受着这样的照顾。

去年底,90多岁的家人,因黄疸住院治疗,医师检查胆管癌,并告诉家属需要做什么开刀治疗。家属和我讨论后,我建议接受安宁照顾,但医师还是坚持不做治疗,需要出院回家自己照顾,他的情况两三天就会走了。在家属强烈要求下,医师同意了,转介到相关单位。最后,接受居家安宁照顾,回家后,三个星期才往生。

台湾的医疗,偏重cure的急重症治疗。所幸,近年来,偏重care的缓和医疗慢慢进入照护的选项里。这可大大节省医疗资源,而且帮助病人得到更平静的善终!

►►►更多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首页

政大教授汪琪/医祭

洛杉基/让我们走得更有尊严

三米/加冠之后的荣誉责任--护理师不是名号专业

作者赖晓虹,医师,永和大仁耳鼻喉科诊所,关心公益正义。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多元声音与讨论,稿件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