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连12年蝉联十大癌症之首!癌症时钟又快转了

大肠癌连续12年蝉联十大癌症之首,好不容易前两年(2015、2016)发生人数有下降,2017年又再度上升。(图/pixabay)

卫福部国民健康署今(2日)公布最新(2017年)癌症登记报告,国内平均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2016年)的4分58秒一口气快转了16秒。而大肠癌连续12年蝉联十大癌症之首,好不容易前两年(2015、2016)发生人数有下降,2017年又再度上升。

国健署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17年新发生的癌症人数为11万1,684人,比2016年增加5,852人。十大癌症除了皮肤癌和胃癌顺序互换,其他都与2016年相同(见下表);更令人忧心的是,只有肝癌口腔癌以及胃癌的发生率下降,其他都是增加,且大肠癌及乳癌的增加人数更是破千。

为什么增加这么快?国健署癌症防治组组长林莉茹表示,国内的大肠癌及乳癌筛检率高,多为早期发现的病人,因此虽然发生率高,但能及时得到治疗,就能降低死亡风险。

林莉茹也表示,国内癌症标准化死亡率已连续7年呈现下降趋势,代表经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癌症不必然等同死亡。

不过,国健署观察到,今年(2020)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截至上(5)月底,国内4癌筛检(大肠癌、乳癌、子宫颈癌、口腔癌)为12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2成,大肠癌检查异常的追踪率也下降约1成,都可能影响治疗和存活率

疾管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记资料,大肠癌连续12年蝉联十大癌症之首。图片来源:国民健康署)

◎大肠癌初期症状不明显,癌筛早期治愈率近9成

林莉茹表示,人口老化快速加上不健康的生活型态,预料癌症发生人数仍会持续上升。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指出,3~5成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癌症筛检更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存活率。

大肠癌9成出现在50岁以上患者,但发生原因主要和生活习惯有关,像是不爱吃蔬果、不爱喝水、爱吃红肉、加工肉品与烧烤、肥胖、不运动。WHO指出,2成左右的大肠癌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只有15%的大肠癌跟遗传有关,若父母其中一位罹患大肠癌,下一代罹患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2~4倍。

大肠癌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粪便带血或黏液、体重减轻、贫血、腹痛或腹绞痛,而且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与其他良性肠道疾病相似,所以早期发现还是要靠筛检,若能透过筛检发现,将近一半是大肠癌零期跟一期,治愈率近9成。

(大肠癌虽然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如果透过癌症筛检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9成。图片来源:郑佳玲绘)

◎乳癌新发生人数增加最多,老化、基因变异晚生育都有关

乳癌在2017年十大癌症排名第3,但发生率和新发生人数的增加幅度都高于第1、2名的大肠癌和肺癌。除了和筛检人数增加有关,林莉茹也提醒,乳癌的危险因子包括老化、基因变异、初经早或停经晚、晚生、未哺乳家族史、有异常或良性乳房疾病、乳房较致密、辐射线的曝露、缺乏运动、肥胖、服用荷尔蒙、酗酒等。

乳癌患者会摸到单侧乳房有硬实、不移动、不痛且轮廓不规则的肿块,还可能有乳头凹陷、乳房静脉曲张、乳头分泌物、乳头糜烂、以及皮肤改变如皮肤粘连、变红或是皮肤水肿等症状,甚至淋巴转移,导致腋窝淋巴结肿大。但若能早期发现,乳癌的存活率可超过9成。

(乳癌是2017年国内癌症整体发生率第3名,也是女性发生率第一名,但透过筛检,早期治愈率也有9成左右。图片来源:康健杂志)

另外,皮肤癌此次和胃癌顺序易位,从十大癌症发生人数第9名爬升到第8名,国健署长王英伟推测,除了人口老化使皮肤癌人数增加,胃癌人口下降,也和国人卫生习惯改善有关。

紫外线则是导致皮肤癌的最大元凶,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工作的人,都是罹患皮肤癌的高危险群。经年累月曝晒,容易使表皮当中的角质细胞黑色素细胞发生癌变,造成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又和放射线照射、伤口长久不愈、长期接触化学物质与慢性砷中毒等癌变有关。大量曝晒后的严重晒伤、白种人与遗传因素,则是其他引发恶性黑色素瘤的原因。

皮肤癌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红色、肉色或黑色肿瘤,肿瘤会渐渐长大,有时出现溃疡出血,肿瘤周围可见微血管扩张,有时肿瘤也会有一层鳞状皮屑覆盖。亚洲人的黑色素瘤则较好发于患者手脚掌或是指甲,大多数为黑色或深咖啡色

◎后疫情时代,回归定期癌筛、阳性就追踪

王英伟强调,国内疫情趋缓,民众除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包括戒烟槟榔及酒、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及控制体重,也要定期筛检。国健署今年下半年也会加强与社区职场合作,让民众在工作场所就能接受免费四癌筛检,或由社区药局协助回收粪便检体,减少民众出入医院的疑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