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棕榈园的机器人

图╱路透

新闻提要■马来西亚棕榈业在疫情爆发后面临严重缺工,迫使业者投资自动化技术及机械装置。

精句选粹■"We've seen that the industry is starting to invest more in mechanization because of the labour shortage," said 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 the chief of the state-run Malaysian Palm Oil Board(MPOB).

马来西亚南部永平市(Yong Peng)一处棕榈园最近来了一批打扮奇特的工人,他们上半身穿着酷似喷射背包的装置,从肩膀到手臂都有活动式杆子支撑,杆子前端装有一把长柄镰刀,让他们不费力就能轻松采收棕榈果。

这批奇怪的工人其实是马来西亚理工大学(UMT)的研究生,而他们正在研发能为棕榈采收工省力并加快采收速度的机械装置,盼能解决近年来马国棕榈油业头痛的缺工问题。

参与这项研发计划的研究生拉姆利(Haziq Ramli)表示,棕榈采收所使用的长柄镰刀一支重达八公斤,对采收工来说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工作,但有了这套被称做「穿戴式外骨骼」(wearable exoskeleton)的装置后,「一人就能采收十公吨的棕榈果」。

带领这项研发计划的资深研究员萨拉玛特(Hazlina Salamat)表示,测试结果显示这套装置能让采收工的肌肉疲劳减少22%,工作耐力也能提升47%。

种植业者开始转型

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近日持续和棕榈种植业者Sime Darby Plantation合作测试装置。拉姆利开心表示:「以后我们就能靠较少人力完成一样的采收量。」

除了Sime Darby之外,马国其他棕榈种植业者也开始尝试运用新科技弥补人力短缺,例如IOI Corp、Boustead Plantation及FGV控股公司利用无人机来喷洒农药、绘制产区地图并监控棕榈生长情形。

IOI表示今年该公司投入自动化与机械化技术的预算较去年增加1倍,除了无人机之外还使用电动独轮推车及电动棕榈采收刀,成功让人力需求减半。

长久以来棕榈种植一直是个高度劳力密集的产业,因为棕榈园通常位在山坡地且棕榈树很高,导致机械采收困难重重。过去东南亚劳工成本低廉,使马国业者长期仰赖外籍劳工负责采收,迟迟不愿投资自动化技术。

缺工问题日趋严峻

马国棕榈采收工有多达80%是印尼移工,但疫情爆发后因各国边境管制,让马国棕榈园面临前所未有的缺工问题,光是今年人力就短少12万人,且未来随着劳工成本攀升,缺工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局长卡地尔(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表示:「劳工短缺促使棕榈产业开始扩大投资机械化设备,这股趋势逐渐成熟。」

无人机服务业者Meraque主管伊斯迈尔(Razalee Ismail)表示:「新冠肺炎加速棕榈种植的数位转型,现在业者更愿意投资试用新技术。」

2018年Meraque旗下只有两台无人机,但疫情爆发以来无人机喷药服务需求暴增,如今Meraque无人机阵容扩张至62台,未来还要增加100台才能应付需求。伊斯迈尔表示一台无人机抵六名工人,吸引FGV、Boustead及Sime Darby签约成为客户。

马国政府在疫情爆发后逐渐正视缺工问题,因为劳工成本攀升、产能下滑都将削弱经济竞争力,于是去年底马国政府与业界共同投资6,000万马币(约1,300万美元)发展农业采收自动化计划,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减少人力需求。

目前马国棕榈采收工平均每人最多只能承受3万坪采收面积,未来五年预计提升到每人15万坪,在更长远的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精进,每人最多可完成30万坪农地的采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