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归离》陈都灵:文潇始终要面临的课题是失去丨角色
《大梦归离》讲述了化为人形的百妖之首“朱厌”化名赵远舟(侯明昊 饰),主动“投诚”,提出协助朝廷组建缉妖司,缉妖平乱。文潇(陈都灵 饰)带着对赵远舟的防备与怀疑加入缉妖司,与青梅竹马的缉妖司领事、精通探案和剑术的卓翼宸(田嘉瑞 饰),曾是崇武营猎妖人的高冷弓箭手裴思婧(程潇 饰),精通医术善良且怂的神童大夫白玖(林子烨 饰)一道,组成缉妖司捉妖小队拯救众生的故事。日前,陈都灵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表示,文潇是一个养成系的神女,在成为真正的神女的路上,她摸爬滚打,不断在学习提升自己,这一点和自己的演艺经历很像,“我被选中出演《左耳》的时候,当时是一个完全没有了解和接触过影视表演的状态。我回想那时候的我,内心也有过被鼓励和迷茫、自卑之间的挣扎。好在我们都坚持下来了,也都在逐渐靠近自己理想的过程中。”
陈都灵饰演文潇。
小分队的每个人身上都有悲剧色彩
新京报:《大梦归离》这个故事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
陈都灵:一开始是被剧本里不断有反转、紧张刺激的剧情,还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吸引。剧中的主线部分,小队成员们很多对话都非常接地气,每个人都非常有梗,就像我们和朋友之间的相处,主打一个怼不死就往死里怼。但是往后看就会发现,每个人物内心都有破碎的一面,或者是解不开的心结,放不下的过去,和他们一开始展示出来的那一面都很有反差。而且小分队的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悲剧色彩,每个人内心都有缺失,但是他们只要聚在一起就会尽力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互补彼此、温暖彼此。就像《大梦归离》整个故事,你明明知道他们的结局不可更改,但也正是这样,大家每一次和自我的抗争,拼命期待着有奇迹的发生才显得更加珍贵。新京报:作为一部“古偶剧”,在故事、情感、人物命运走向的背后还有什么特别会打动你的部分吗?
陈都灵:《大梦归离》一直绕不开的就是死亡这个话题,从一开始的设定上,大妖一心求死、文潇向死而生、小卓和裴思婧一直背负着至亲的死亡,环环相扣的每个案件中死亡始终是绕不开的主题。但是死亡对每个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故事没有去定义,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和选择去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可改变的结局之前我们可以做什么。就像是知道一场雨是注定要落下的,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这场雨落下的意义,可以决定想要给看到这场雨的人带来什么。这场“大梦”注定是会醒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心尽力尽情地去享受一场丰富又完整的梦。
在这条神女之路上,文潇面临的课题是失去
新京报:作为“缉妖司”的核心成员,文潇的“武力值”看似没有其他人那么厉害。在你看来,文潇独特的地方在哪里?
陈都灵:文潇的性格是非常有层次的,在故事一开始大家不知道她的过去,但会看到她的抖机灵、过目不忘、做起事来胸有成竹、很会怼人,有点毒舌。在小分队里也扮演着平衡大家关系、“粘合剂”一般的存在。随着剧情的释放,观众会通过一些不断掉落的回忆或者梦境来看到文潇的前史。文潇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亲人和师父的死亡,她背负着白泽令的选择,但只是一个没有神力的凡人。她内心一直有很强的自卑和负罪感,她是一个会把很多过错和不好的结果第一时间归结在自己身上的人。文潇是一个“非标配”“非典型”的神女,她不是一开始上来就很强,反而是低开慢走型的神女人设。她虽然在成为真正的神女之前力量不够强,但是面对众妖的质疑和嘲笑,以及在面对比自己力量强大很多的反派时,她始终没有屈服过,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命运,反而是一直在努力寻找破局的办法。她的神性不是体现在武力值而是体现在认知上。当她意识到神女的使命不是救世而是需要付出救世的代价之后,她也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去牺牲自己、拯救苍生。在这条神女之路上,文潇始终要面临的课题是失去。
文潇是一个“非典型”神女。
新京报:所以文潇吸引你的地方并不在于她的“神力”?
陈都灵:对,文潇吸引我的地方不是体现在她找回神力的时候,而在她一直以来选择和坚定的心性上面。她向死而生,同时她也希望更多的生灵可以活下去,因为在她看来万物是平等的,“所有的生灵都值得珍惜和守护”,她靠自己的努力和同理心把性格、经历各异,看似很难调和的伙伴们聚成一个“家”。她会愿意去做主动破冰的那个人,大家也愿意听文潇说话。比如,大妖因为文潇的懂得和信任逐渐融入大家,小卓也因为文潇的存在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赵远舟,逐渐看清他的本心。在我看来,文潇她不是因为是神女才有同理心,而是因为她本性就是个愿意共情和守护他人的“至纯至善”的人,所以才会被白泽令选中。文潇是以凡人之躯承担神明之责。像面对恶妖的时候,她会用公平公正的法理来惩罚他们,但感情上她也能理解他人的执念和痛苦。
文潇和赵远舟是捂住嘴巴爱意也会从眼里流出来的感情
新京报:在表演过程中有特别做一些什么准备吗?
陈都灵:有很多,我在进组前会做人物小传,然后有去做一些礼仪、施法动作以及武术和体能方面的训练。除了这些之外,因为文潇在团队的作用并不在于武力高强,而是体现在她善于在复杂的事件中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她做出的决策大多数都是在推进团队的行动。找到白泽令之前她的武器是一把涂了涣灵散的小刀,我在片场也一直练习转刀直到把这个动作变成下意识。
新京报:演绎文潇对于你而言最大的挑战或者困难是什么?
陈都灵:文潇本身就是一个足够矛盾的角色,像剧中其他角色一样,她身上有一面是平时表现出来的样子,也有一面是这个人物身上向死而生的悲凉底色。她不仅要面对一个凡人的亲情爱情友情,还要面对神女的职责,面对爱人是“戾气的容器”这样的事实。她既有感性的不舍,又有理性的声音一直告诉她不该、不能去爱,所以她在面对赵远舟的爱和生死的时候,她的情感表达不是爆发式的,而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摇摆和反复,像风一样。特别是在面临几次大家决定到底要不要杀赵远舟,文潇的不舍很下意识,但是马上她又会用理性强压下去,强迫自己接受这种不可改变的结局,她不能利用大家对她的爱来干预他人的复仇。所以在塑造文潇时,我其实是要反向思考她选择“不做”什么。就像在失去神力的时候,文潇在团战中虽然没有办法像队友一样上去输出武力,但她没有只顾自己临阵脱逃,也没有冲动冒险让队友分心,而是一直在默默找机会反击。另一个挑战就是文潇和赵远舟之间的爱。他们之间的感情比较少见,我觉得这是一种捂住嘴巴爱意也会从眼里流出来的感情,他们都知道自己既定的命运,所以他们在行为上是比较克制的,但是他们心里和眼睛里流露出的情感反而是越来越靠近的,也越来越懂得和珍惜对方。
小分队的感情跟我们拍戏的氛围有点像
新京报:对于剧中“缉妖司”成员之间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
陈都灵:刚开机的时候,我们就调侃过整个缉妖司其实没几个“纯人”,他们是一群人、妖、神组成的“家”。每个人在一开始性格和目标都很不一致,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尽力在磨合,在互相理解,在努力地温暖彼此,成为彼此的光亮。小分队之间的感情跟我们在拍戏的氛围有点像,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又纯粹的目标而聚到一起。整个拍摄的过程大家都非常想要演好这个戏,虽然很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抱怨这件事。反而在最难的时候大家在片场会用开玩笑的方式活跃一下气氛,给彼此鼓鼓劲儿。
新京报:和侯明昊、田嘉瑞、程潇等“小分队”一起演对手戏有什么特别的火花吗?
陈都灵:我记得有很多剧里的细节是剧本没有特意写出来的。比如小玖总是抓着小卓哥头发上的铃铛;文潇和裴思婧作为缉妖司唯二的两个女孩子经常像闺蜜一样形影不离;文潇说服裴姐姐加入缉妖司说的“来都来了”,是那天我们对这场戏的时候,开玩笑说“中国人主打一个来都来了”,后来觉得可以用在最后文潇实在没办法就跟裴姐姐撒娇说“来都来了”。我和卓翼宸有很多对手戏都是哭戏,平时田嘉瑞一直是片场的气氛担当,但是我们拍情感比较虐的对手戏时,他就会静下来沉浸到角色当中,我们拍完特写以后才又调侃一下刚刚吸鼻涕几次了;我和程潇有一场是闺蜜之间扇巴掌的戏,不过不是那种姐妹反目的剧情,是裴姐姐非常心疼文潇要阻止文潇自杀的一场。潇潇(程潇)拍完之后一直跟我说对不起,到了化妆间改妆还一直关心我有没有真的被打到。
文潇和卓翼宸。
新京报:剧中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什么?
陈都灵:有很多,我记得有一场给我带来的感受比较特别,最后的大战结束之后,大家在茶馆又相遇了。这场戏表面上看大家还是努力地像过去那样相处,但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已经不一样了,都背负了很多伤痕和遗憾。那场戏我记得我在拍的时候完全代入了文潇的心境,全程在尽力地忍住眼泪,大家都不想把难过摊在桌面上。这场戏里的感情特别打动我,在拍完回去的路上我实在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我希望未来成为永不设限的演员
新京报:就性格来说,你和文潇有相似的地方吗?她身上有什么你自己欠缺的东西吗?
陈都灵:我觉得是那种钻研一件事情的“执着”吧,其实我被选中出演《左耳》的时候,当时是一个完全没有了解和接触过影视表演的状态。我回想那时候的我,内心也有过在被鼓励和迷茫、自卑之间的挣扎。剧中文潇空有神女之位但却因丢失白泽令一直很自卑,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身为神女的责任感,所以努力学习尽可能去帮助妖兽们,努力做个不辜负师父和白泽令的人。当时拿到这个角色的很多台词时我也很感动她身上这种“选你所爱,爱你所选”的精神力。剧中她的坚定程度常常出乎我的意料,甚至是在被告知“神女存在的意义不是救世,而是救世的代价”时,等于告诉一个人你这一生的努力其实没有意义,你的意义就是死亡本身,她依然愿意去承担这份职责,向死而生,也依然可以珍惜接下来的每一天,她的内心不惧怕。回头看,好在我们都坚持下来了,也都在逐渐靠近自己理想的过程中。
新京报:未来自己有没有特别想尝试还没机会饰演过的角色类型?
陈都灵:过去的我很幸运,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让大家看到我在演员这个职业上有更多可能性。其实我没有尝试过的角色类型比我尝试过的更多,在我看来,女演员在任何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属于时光沉淀下来的气质,一些人生阅历会赋予表演更厚重的魅力。我希望未来自己可以成为那种永不设限的演员。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玮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