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真的能定义数字医疗2.0吗?
经过半年多的舆论、博弈、投资、研发,Q3也该到了国内大模型的落地应许之期。
医疗大模型虽然有十多家入局,但行业的目光主要还是落在医联MedGPT身上。
医联是不是最牛的医疗大模型,还不好直接认定,但说他是最走心的医疗大模型,应该是没有争议了。为什么这家公司如此Focus,他究竟看到了哪些未来?GPT能不能定义数字医疗2.0?
且听良医独家内核拆解。
主笔/ 村口有牛
文章架构师/ 立立
出品/ 良医财经
01.
这一波医疗大模型,医联最走心!
根据健康界盘点,从2月至今,至少超过15家公司,宣称自己布局医疗大模型。
其中,最走心、最亢奋、最严谨、最持续的是医联,该公司推出的MedGPT最受行业瞩目。官方定义几经迭代,已经相对稳定。
MedGPT是由医联自主研发的,一款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国内首款医疗大语言模型。与通用型的大语言模型产品不同,MedGPT主要致⼒于在真实医疗场景中发挥实际诊疗价值,实现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智能化诊疗能力。
重点是这句——基于MedGPT,医联引领数字医疗服务正式进入 2.0 时代。
02.
先来复盘下,医联这几个月的动态
2023.04.28 医联MedGPT正式官宣产品并进入内部测试阶段;
2023.05.25 医联MedGPT正式发布;
2023.06.30 医联于成都举行了全球首次AI医生与真人医生一致性评测。
近期,医联仍在不断释放其在医疗大模型上的关键进展,包括先进全流程多模态能力,在应用研发、真实患者临床测评进程,以及各项数据指标的表现上均领跑全球。
久违的互联网节奏感,标准的一个月一次迭代。为什么医联这么亢奋?这里面有三个底层原因。
03.
原因之一:看见GPT的生产力价值
数字医疗1.0时代,核心是在线问诊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的重构,它对医疗资源进行了二次在线分配,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流程体验价值。
但客观来看,它终究不是生产力,尤其是对核心医疗资源没有增量建设,三甲医院的医生时间依然宝贵,医疗资源依然短缺,区域依然不均衡。
所以历经十多年,切实感受到的提升有限,究其原因,过去以互联网技术驱动的数字医疗,主要解决了空间和连接的问题,但始终无法解决医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核心问题。
但这一回大模型AI不一样,懂技术+懂医疗的人,突然看见了解决问题的曙光,有可能创造巨大的医疗产业生产力,将三甲主任级的医疗能力,平均释放给所有患者。
这也是为什么,医联将其定义为真正的数字医疗2.0时代。
04.
原因之二:医联底子好,有先发优势
方向很多人都能看到,但门槛极高。
它要求入场的玩家,必须既懂AI技术,又懂严肃医疗,而且还要对医疗的每一个场景、环节都有深刻的认知,医联确实领先了两小步。
一是,医联布局医疗AI多年。
2017年,医疗大数据清洗结构化能力建立;2018年,应用NLP/CV等AI技术;2019年,针对单病种/分阶段AI诊疗模型;2021年,初步形成互联网医疗AI诊疗系统。医联在赛道上深耕数年,始终⽆法实现⾃然顺畅的「全流程AI疾病诊疗」,直到Transformer的出现,补全了医疗AI的全脑模型结构。
二是,医联一直在深耕严肃医疗。
过去九年,医联一直将数字技术与医学进行深度融合,为提升患者疾病治疗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实现了疾病和健康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
线上借助平台强大的医疗资源整合调度能力,已覆盖传染感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生殖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多个病种学科领域,并陆续推出多学科的疾病管理SOP,启动相关学科专家共识建设;线下依托未来医生的门店布局,拥有全科中心、专科中心、企业医务室、社康等多种业态,覆盖全国多个城市。
医联利用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医生构建起一个高效、智能的线上疾病管理平台。除了包括电子病历、智能审方以及各种可视化报告在内的一系列辅助医生便捷操作的患者管理工具,还不断完善包括云检验、云影像、云药房、云医保在内的云化能力。
05.
原因之三:账面现金充裕,渴望弯道超车
坦言来说,在数字医疗1.0时代,医联只能说站在了第一梯队,但并没有和行业拉开差距。
医联成立于2014年,获得了红杉中国、腾讯、中电健康产业基金、中国生物制药等顶级资本的投资。
2018年,医联完成10亿元D轮融资,估值超过70亿元;2021年,中国生物制药向医联出资5.14亿美元,该轮估值约为40亿美元。
医联的账面现金充裕,高管及团队也保持稳健,在旧的商业框架下确实被束缚,渴望用一场不对称的科技驱动战役,来将公司推向一个新高度,也是众多股东一致的目标。
理解了这三点,就知道为什么医联对医疗大模型如此重视,拿出毕其功于一役的姿态。
06.
目前进展:依然执着于临床实验
在过去的几个月内,医联MedGPT的医疗专家和技术专家团队,“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着迭代和调优。
医联对于临床测试极度执着。
6月底,医联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成了AI医生与人类医生同时面对真实患者的“双盲实验”,这也为检验医疗GPT的提供了标准范式。
第一期双盲实验在100多人规模,目前这个实验仍在持续进行,临床测试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052例。
对于临床测试的执着,源自医联对于医疗本身的敬畏,因为质量和安全是医疗的底线。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有超过1000名三甲医院医生参与到产品的研发、测试、优化。
07.
下步规划:将开启更大范围测试邀请
自从MedGPT发布以来,有很多的朋友、用户、媒体在追问医联,究竟什么时候可以用到。
按照医联相关负责人的说法“事实上,我比大家更着急。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为了持续提升MedGPT的医疗有效性和确保医疗安全,预计MedGPT更大范围的测试邀请,将很快就能和大家见面。”
08.
理想模型:解决医疗不可能三角
有一点医联是非常清醒的,医生医院才是产业的主角,技术是用来赋能他们、支撑他们的。
MedGPT自启动至今,已有超过1000名三甲医院医生参与产品的研发、测试、优化过程,让医生们先看到未来,医疗GPT才能有未来。
第一,对于医生来说,医联MedGPT可以实现效率赋能,帮助医生完成重复性和半创造性的工作,助力医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在解决疑难杂症和前沿科学探索上;
第二,对于患者和用户来说,MedGPT可以实现资源平权,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快速复制并无差别地触达所有群体,让更多老百姓问诊看病不再难、不再烦;
第三,对于社会来说,医联希望MedGPT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可以触达每一个家庭。
希望“有效、可及、便宜”的医疗不可能三角,因为MedGPT的到来得到优化解决。
09.
未来终局:让全人类健康寿命延长一年
特别值得说一句,医联的这个使命愿景,初见时,真是觉得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不仅格局高而且具体有力量。
过去,受制于医疗生产力的要素卡壳,略微空洞乏力,但如果医联能在医疗GPT领域持续耕耘,加速 AI 在医疗行业内的落地应用,围绕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管理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的完整医疗服务闭环,还真有机会实现“让全人类健康寿命延长一年”的使命。
功德无量,价值无量。
10.
良医财经的思考:需要有理想的英雄主义
套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医疗圈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行业真相之后,依然渴望用技术改造行业。”
我们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英雄主义。一小部分人在荆棘丛中鲜血直流,才有了通往外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