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 大美不言:故宮大展的專利看點

图片来源 : shutterstock、达志影像

※如欲转载本文,请与北美智权报联络

黄兰闵/北美智权 智权法规研究组

不常有机会在艺文展览里遇见专利,由国立故宫博物院偕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Paris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与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共同呈献的「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是少数例外。

每年都有许多优质大展举办,但要在艺文展览中与专利相遇,机会委实不多。展期到2025年第一季的「大美不言」[1]是少数例外。此次展览有来自三个单位的藏品,一是东道主国立故宫博物院,再是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三是同样来自法国的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下称VCA)。VCA的藏品相对年轻,却因诞生在专利制度快速发展的时代,此次多项展件,包括《Zip》项链、《万能珠宝》(Passe-Partout)、百宝匣(Minaudière)、隐密式镶嵌(Mystery Set),都有专利加身。

左图1.法国专利FR838498图式;图片来源:INPI (法国国家工业产权局);右图2. VCA《Zip》项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大美不言」展官网

进入展场,肯定会一眼看到中央的《Zip》项链,如名称提示,其发明构思源自服饰所用之拉链,1938年取得法国专利,但后续商品化的过程充满考验。配合此次大展所举办的讲座中,讲师Laure Raibaut表示,尽管当时已有现成的拉链实品可参考,但要移植到金工珠宝领域,技术难度极高;另位具珠宝匠背景的讲师Marie Lemaître则表示,工匠当时必须尝试不同的合金配方、制法、温度……等等,重复试错,并据以调整,又多花了十余年时间研发,才能和真正的拉链一样自然滑动开阖。现场展示的这件《Zip》项链是1952年制成,目前这系列作品一般都可拆下项链配挂于后颈部位的组件、把拉链闭阖,让原本的项链转作手链穿戴。

左图3.法国专利FR834209图式;图片来源:INPI;右图4(上):VCA《万能珠宝》(Passe-Partout) 系列作品;图片来源:VCA官网,右图4(下):1939年世博会广告;图片来源:VCA官网

VCA还有不少可拆装变换的作品,第一展区「自然万物」陈列的《万能珠宝》是另一例证。如同《Zip》项链从时尚产业汲取灵感,这件作品的黄金软管(tubogas)组件,借鉴瓦斯管的概念,为作品增添了日常生活、现代工业的元素;而另外两朵花卉组件,可独立拆出,作一般的胸针使用。黄金软管搭配两朵宝石花朵及炼扣设计,可依配戴者需求,变身为项链、手链、腰炼,一物多用。1938年获专利授权,曾于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登场、引发话题。

左图5. VCA《曲折》(Curl)百宝匣;图片来源:VCA Twitter (X)贴文;右图6. 清宫旧制竹黄贴花百什件;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网页

展场中后段亮相的VCA百宝匣,据场中播放的影片说明,是1933年获得专利授权的发明。外型不拘一定形状,但多为精致方盒,藏有多个隔层,可利用有限空间收纳化妆用品、梳子、镜子、手帕、香烟、打火机等物件,方便摩登女士携带出行。有趣的是,同区展出品项包括清宫所制百什件,也是一种有着华美装饰和隔层暗屉的器物收纳装置,另外还有国立故宫博物院和装饰艺术博物馆典藏,分别来自欧洲及日本、同属18世纪制作的百宝匣。略具现代专利概念的参观来宾或许好奇:既是如此,其发明构思真有新颖性、进步性?为什能通过专利局的实质审查并取得专利?

回顾历史,无数发明人并未取得公允的发明报酬,没有姓名表示权,连张奖状都不曾拿到,即使专利制度的观念萌芽,相关法规也因时因地多经转变。法国专利旧法一度舍弃实审制度[2],为鼓励导入法国国内所欠缺的发明技术、让法国人民均沾新创利益,依旧制设计精神,即使只是引进外国已有的发明技术,仍有可能被授予专利。

VCA创建时的专利环境亦与今日大相迳庭,而且现代的法国发明专利(brevets d'invention)虽需具备专利三性,却是一直等到2020年PACTE Law相关修订后条文生效,法国国家工业产权局才开始加审发明案的进步性要件。不过,过去法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门槛尽管相对宽松,不代表这类专利发明一定不够优质,VCA多件法国专利有其他国家的对应案,是经过官方完整实审后才被授予专利。

左图7. 1937年《菊花》胸针;图片来源:VCA官网;中图8. 清乾隆朝洋彩玲珑转旋瓶;图片来源:「大美不言」官网;右图9. 1936年《花卉》胸针;图片来源:VCA官网

以隐密式镶嵌技术为例,现场如第一单元「自然万物」展出的1937年制《菊花》胸针、2009年制《樱花》胸针,以及第五单元「五彩缤纷」展出的1936年制《花卉》胸针,都使用了这种工法。由其正面观赏时,看不到底部金属台座和镶爪,更能展现宝石的色泽美感;展场并特别播放介绍影片,显见这项技术的份量。隐密式镶嵌工法,从某些角度看,类似入场区域展示的乾隆朝(1736至1795年)洋彩玲珑转旋瓶[3],都有赖许多组件的配合,正常使用时看不到其中连结,但不妨碍这些组件彼此成就增色。

追溯这项技术开发远因,和现今的专利环境颇有相似,也就是同个产业大抵有同一长期未满足的需求:20世纪初,法国珠宝业竞相开发可隐藏台座和镶爪的技法[4],尚美(Chaumet)、卡地亚(Cartier)先后在1904及1932年为相关发明取得专利,VCA没有抢下第一,不过在其珠宝职人及宝石专家的潜心研究下,技术迭有推进。

隐密式镶嵌有其艺术表现上的明显优势,且1930年代的经典制法,现在早属公共财,任何人皆可使用实施。然而,其概念虽不算复杂,可是如同展场所见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5],若要付诸实施,却是异常费料且费工,并非一般工匠能轻易上手。

实际上,这种工法需在宝石进一步切割出腰身槽线或边角缺口,而宝石有其物理极限,部分材料的组织结理特别容易在切割时碎裂作废,相对于其他传统镶嵌工法,宝石耗损率偏高;同时,即使是一枚普通尺寸的胸针,都需要有经验的宝石专家及珠宝职人密切合作,耗费数百小时作业时间,这无疑也进一步拉高了制作成本。不过,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技术工匠大量流失,隐密式镶嵌甚至一度有技术断层之虞。

左图10. 传统隐密式镶嵌工法制品正面及背面撷图;图片来源:VCA Youtube频道影片;右图11. 此2图为北宋汝窑青瓷椭圆小洗正面及背面图像;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官网

不过时至今日,隐密式镶嵌也和象牙球的制作一样后继有人,且持续突破创新。例如,1930年代经典隐密式镶嵌工法制品,仅限正面观看时,其金属镶台、镶爪消失术才能发挥,就像汝窑青瓷器一样,就算全器上釉,但翻到背面看,依旧会看到制作遗留的工具痕迹。[6]

为排除此一仅限单面呈现的技术问题,遂又产生了新的双面呈现解决方案,比方在2013年申请专利的以下发明:

结语

此次三个单位的策展人选用《庄子》典故,以「大美不言」作展览主题,企图让每一件展品自己发声,与场中其他不同时代文明的展品、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一起在静默中跨界对话。台北展期年底即将结束,明年初将转赴嘉义再展三个月,读者若有兴趣参与这场技术与艺术的无声交流,敬请把握机会。

备注:

延伸阅读&电子报订阅连结:

【详细内容请见《北美智权报》369期;欢迎订阅《北美智权报》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