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化現場:聚焦人設】李律/當人設翻車時

(图/詹雨树)

▋个人形象崩坏危机

约莫在一季之前,今年的春天时分,一则丑闻震惊了韩国影剧圈,曾因主演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台湾声名大噪的金秀贤,因与已故前女友金赛纶的未成年秘密交往以及涉及债务催讨的争议,在许多证据资料先后曝光之下,其影帝形象受到严重的打击。再往前推一季,去年年底,前偶像团体SMAP成员之一的中居正广,被周刊爆出接受富士电视台高层的「性朝贡」,电视台的许多女性职员惨遭性侵,甚至有女主播身心受创无法返回岗位。争议事件爆发后,中居正广一夕之间丢掉了所有的主持与演出工作,几乎等于在演艺界消失。

类似的新闻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像这样高知名度人物,因为某个重大事件或丑闻,导致形象严重受损,甚至从此离开大众的视线,在现代用语里,我们常会用「人设翻车」来形容。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所有做文本创作的人、写小说写剧本的人,都需要做一项功课,就是「人设」。人设是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设定人格,决定他的个性、形象,以及遭遇事件的反应。所有编剧都知道,只要人物原型设定得够完备,再创造出一个动机、事件、场合,那么整个故事几乎就可以像个永动机一样自我发展下去。举例来说,「华山论剑」里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个人都有完整的人设与鲜明的性格,那么当他们相遇在华山之巅,会发生什么事情,几乎就可以如卡牌游戏一般无限发展下去。

▋人设是赚钱工具,也是无形枷锁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流量经济的密码,关键之一就是完整的人设。不管你是健身网红、亲子专家、购物达人、财经网美,只要定位做得好、业配接到饱。这样的定律早在社群网路时代以前就已存在:所有的公众人物,不管是主动为之或是被动分类,几乎都有自己的人设。人设够鲜明,形象够清晰,就能被大众记得,而大众的注意力就很容易折现,成为吃饭的家伙。

但是当公众所预设的人设,和这个人私底下的个性存在巨大落差时,往往就会出现我们说的人设崩坏危机。例如一两年前席卷全台的「#MeToo风暴」,许多过去知名的政治人物、演员、歌手纷纷中箭落马,公众人物作为谋生工具的知名度与形象,是极其脆弱的,这一点也像是紧箍咒一般考验着每一个公众人物的私生活。

不过,我一直认为,人是复杂、多面向的动物,被单一的人设困住,其实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人设虽然可以是赚钱的工具、招揽生意的名片,同时也是一个光鲜的囚笼、无形的枷锁。

飞碟唱片在1987年推出了一位企画歌手叶欢,唱片公司为她设定的定位是一位酷酷的、冷冷的,带着忧郁气质的歌手,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旦开口唱歌就会吸引人目光。不过私底下的叶欢完全不是这样的个性,她是一个开朗、爱讲话,直来直往而且大剌剌的女孩,要这样个性的女孩去扮演忧郁歌手,对她来说实在是苦不堪言;偏偏企画方向成功,专辑张张大卖,她只得压抑自己的个性在舞台上扮演这个角色,造成她身心极大的压力。

福茂唱片也在1995年推出一位新人,有着邻家女孩小魔女气质的范晓萱,专辑大获成功后,唱片公司乘胜追击推出了《小魔女的魔法书》专辑大唱卡通主题曲赚儿童市场的钱,结果范晓萱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必须一直装可爱唱儿歌,唱到身心都出问题,而出现了后来我们看见的剃平头、叛逆的范晓萱,向失控的企画市场做出无声的抗议。

▋自我的角色标签

社会学家高夫曼的「戏剧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是一种演出,因为「自我」是在群体社会生活中被他者定义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剧场,有前台与后台;我们在前台表演自己的角色与本分、做出社会认可的行为,在后台我们才能不管他人的目光尽情做自己。

扮演他人认可的角色,这件事本来就会跟我们的自然天性有冲突,那为什么我们还必须苦苦巴着身上的标签不敢撕下来?心理学者皮亚杰所提出的「基模」或许是个参考。在我们的认知里,世界是一个系统,系统里会有每一个组织分工之下的角色,我们对于系统、组织与每个角色标签都有最基本的认知基模,这以最省时省力的效率构成我们的认知世界。邮差就是邮差、店员就是店员,你不必知道他的爱恨情仇与内心小剧场,只要此刻他能为你服务就好。

正在读着文章的你,也有你自己的角色标签,而你一路走到这里,已经与你身上的角色标签达成一致的和解,一个家长、一个员工、一个子女,你尽可能忠诚地扮演你的角色,也尽量在个人情绪与公众形象之间找到平衡。

假如你仍然为身上的标签所苦,也许你应该试着放自己一马。其实人设不合也不是什么滔天大罪,交通警察也有偷偷逆向的时候,健身教练也会偶尔贪吃发胖,玉女歌手私下也会大挖鼻孔,品牌代言人偷偷喝竞争对手可乐。只要我们是人,我们都有反复无常、不受控制的复杂不确定性。事实上,正是因为那些走一走就会超线的不精准与不可靠,这些特质才定义了我们,是一个真正的人。

当代文化现场:聚焦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