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爱德华‧威尔森──达尔文的自然传承者

威尔森教授钻研蚂蚁学,有「蚂蚁侠」的暱称。(美联社)

2000年威尔森教授留影。(金恒镳摄)

威尔森教授特别为本文作者(也是译者)签名,旁边还画了一只蚂蚁。(金恒镳提供)

威尔森于一九九二年出版了《生命的多样性》(台湾版书名为《缤纷的生命》)。(摘自网路)

威尔森的《大自然的猎人》,谈的是他的研究生涯,深具启发年轻人从事生物学的研究。(摘自网路)

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 一九二九~二○二一),誉满全球生学界、著作等身的科学家、博物学家、科普作家,及教育家,于美东时间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过世,这是学术界、教育界、自然保护界的莫大损失。

威尔森从七岁时,因双亲离异,就孤单一人在野外探索生命的世界。十三岁时,他成为发现入侵美国的红火蚁的第一个人。研究全球的蚂蚁日后成为他终生的职志;经过他命名的新发现蚂蚁超过了四百五十种。

一九五五年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威尔森在该校执教了四十一年。一九七一年他出版了《昆虫的社会》,这是他的第一本科普著作。该书用现代生物学的概念阐释无脊椎动物(胡蜂、蜜蜂、蚂蚁、白蚁等)的社会组织与行为的现象。他在蚂蚁学的研究上用力极深,其后又发表了九本以蚂蚁为主题的科普书籍,其中他与贝尔特.霍尔多布勒合著的《蚂蚁》,获得一九九一年普立兹奖;喜欢他的人,暱称他为「蚂蚁侠」。

令学术界大开眼界的是:威尔森从蚂蚁学的专业窄领域,一次次开拓他的思考空间,不断地广涉各类领域的知识,而进入探讨人类的社会组织与行为,更于一九九六年正式自哈佛大学退休后,全心全力献身于保护全球的生命多样性。

二○○五年,为崇敬他在保护全球之生命上的卓越成就,「爱德华.威尔森基金会」于美国成立,为拯救全球的物种而努力。

威尔森深知知识是教育的核心,立言是教育的桥梁,激发大众的保护力量才是拯救全球生命的基本方法。在六十六年的教育生涯里,出版了三十余本科普书籍。

他在二○一八年设立了「全球生命知识库的百科全书网站」,建立物种资料库,收纳全球所有已知物种的信息,供人自由查阅。

在昆虫学的领域之外,威尔森出版了一本颇具争议性的书,即新综合的《社会生物学》(一九七五年)。他尝试把达尔文式人类学、人类行为生态学及演化心理学的理论结合生物学的知识,进以尝试阐释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社会组织与行为。这本书奠定了威尔森在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地位,让他荣获「社会生物学之父」的头衔。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若干人类行为极可能是由某些基因决定的论点,却始料未及地遭到学术界(哈佛大学人类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学) 同侪的空前猛烈围剿。他们反对威尔森宣称人类之社会行为有天性基础的说法,并将此论点比拟纳粹思想、性别歧视、种族偏见。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知识份子,威尔森思考人类行为的演化生物学理论并未就此停顿。社会生物学从此成为生物学里的一个新学术领域。

如此经过三年沉潜思考,一九七八年他出版了《论人性》,书中统合族群生物学与生命演化理论,再度深入阐释人类社会行为的演化因子,间接回应外界对《社会生物学》论点的强烈异议。这本《论人性》获得了美国出版界迄今有百年历史的普立兹非小说类奖。

出版《论人性》后二十年,威尔森终于重拾基因与人性相关的主题,不过涉猎的时空尺度与知识广度更甚以往,论述更趋完整。这本新综合著作便是《知识大融通》(一九九八年),是他的第十六本著作。在该书里,威尔森揭示融通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并提供可行的路径。如果这条路走通了,在综合所有知识力量的状况下,我们对人性与人类之存在的理由会有深层的认识。在融通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乃至艺术、伦理、宗教与人性等人类的行为表现上,生物学知识可为作为阐释的基础。

威尔森对人类的另一个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大声疾呼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与实践保护全球生命的必要性。

其实,「生命多样性」的初步概念存在已有一个多世纪,但不为所人重视。真正引起全世界关心是在一九八六年,于美国华府举办的「生命多样性国家论坛」之后;该论坛的主持人正是爱德华·威尔森教授。论坛成果结集成《生命多样性论文集》于一九八八年发行。「生命多样性」一词顿时成为学术的研究主题,并挂在各国政府要员的言谈里。在这一波浪潮上,威尔森于一九九二年出版了《生命的多样性》(台湾版《缤纷的生命》)。社会大众遂得以汲取生命多样性的真正意涵,如久旱逢甘霖一般。这本书二十九年来一直是畅销书,书店的自然丛书区总有它的一席之地。威尔森又多了一个头衔:「生物多样性之父」。

虽然各国在生命多样性之保护的重视、研究、措施,及行动上相当积极,但成效还是不够彰显,物种的灭绝率仍然高居不下。当前的气候暖化成为冲击全球生命灭绝的新因素,科学界体认到地球生命的第六次灭绝即将发生,此乃人类破坏自然之结果。

有鉴于地球的生命(基因、物种、生态系)丧失得太快,威尔森痛下猛药,出版了《半个地球:我们的行星为求生之战》(二○一六年)。他呼吁我们要保留物种,至少要保留一半的地球面积让它回归自然,现存八成的物种,才能有机会喘口气,并等待逐渐恢复生机的未来。

威尔森非常重视生命的价值,他赞美每一个生命都是天地的最伟大杰作,并以保护全球生命为职志,用一辈子的光阴,坚持不懈地维护这个行星的生命现象,这种高风亮节的品德,值得任何人感动与崇敬。就在他过世的的百余天前,威尔森出版了《每个物种都是一件杰作》,为他钟爱的物种送上赞礼。

威尔森在一九二九年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童年的记忆不是很愉快,七岁时父母离异。父亲酗酒、嗜赌、烟不离手,工作不稳定,东搬西迁,根本无法照顾他这个儿子。威尔森在九年内,读过十四所学校,却没有交到什么朋友。

所幸他寄情于自然。他说他独自在自然里非常自在、舒适。七岁那年,因一次钓鱼的意外,他被鱼的背鳍刺伤右眼,成为半盲。加上他天生有听觉障碍,形同半聋人,这个缺陷能让他只能研究可以近观且不出声的动物。他选择了一个无人感兴趣的蚂蚁。

威尔森在家乡(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市)的日子非常认真的调查蚂蚁,大量阅读科普报导,俨然以博物学家自居。他生活自立,每天早上要骑车送四百多份报纸,生活费因此而有所着落。

生活持续拮据的威尔森,以四年的时间取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学士与硕士学位,之后顺利的进入哈佛大学就读。求学期间他与同校的职员艾琳·凯利女士结婚,并领养一女。他于一九五五年取得博士学位,旋即任教于哈佛大学,直到一九九六年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威尔森更勤于立言,在过世前又出版了二十本书,内容涵盖科学、文学、艺术、宗教。最令人佩服的是就在今年,以九十二的高龄,还出版了两本书。

威尔森出过一本自传《博物学家》(一九九四年初版)(中译本《大自然的猎人》,谈的只是他的研究生涯,深具启发年轻人从事生物学的研究。直到他离世前的一个半月才有一本他的传记《科学家:爱德华·威尔森:自然里的一生》问世,书中谈到他的婚姻、育女,及居家生活的点滴,让读者深切体会威尔森这一辈子,如何亲暱地亲近与深爱自然。一个从小即半瞎半聋的人,却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得以广泽自然万物,堪称保护自然者的永远导师,令人敬仰。

威尔森教授是跨越二十与二十一世纪的田野生物学大师、典范的科普作家,也是环境运动的伟大导师。我和全球的其他人一样,我为他的离世深表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