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珍藏攻略: 在“老家”看老宅、坐游船、听蚕声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今年迎来了第二届,由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创始人北川富朗担任顾问,孙倩带领大地艺术节中国团队策划实施。
今年艺术节延续了“最初的湾区”的母题,以“水係南海”为策展主题,从佛山西樵镇一路蔓延到最南端的九江镇,总面积约271.87平方公里,由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194位艺术家,为观众带来了95组艺术项目,超九成的场域特定创作,就像一部正在上演的岭南版艺术漫游记。
在这片山环水抱的空间里,艺术家们用当代艺术语言解读着南海水乡的每一个角落:从烟南村的“宅生记”到太平墟的街巷蝶变,从渔耕粤韵到璜矶社区,他们正在用想象力重构这片土地的记忆拼图。
而DECO将带你穿越三条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线路,探访艺术介入下的南海“家宅”,感受艺术如何用温柔的魔法,让沉睡已久的老宅、老街重新绽放出新的魅力。
到南海的那天,细密的冬雨丝织就了好一幅山水,恰如其分地呼应了本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水係南海”的主题。南海这个词的出现比“广东”还早,从秦代至今,它所代表的地理范围一直在变化,而在近代史上,南海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康有为和黄飞鸿,一文一武。
如今的南海是佛山的一个区,从明清就是儒学重镇,因陈白沙开启明代心学而闻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与海外往来频繁,成为了革故鼎新的重要地区。
宋冬和尹秀珍《筷道》
而漫步在水乡土地上,老宅、古巷与当代的艺术作品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思考“家宅”的意义——作为连接和贯通大地艺术节南北的重要节点,烟南村是一个被鱼塘包裹的典型岭南水乡村落。
这条始于烟南村的线路,将带你穿越时空,感受家园如何重新获得生命的温度。
极目眺望南海广域,陈粉丸《坐埋同一条船》与当地的龙舟文化紧密相连。传统龙舟元素结合以当代艺术语言相融合,再辅以收集来的本土粤语童谣作为背景音乐,陈粉丸依然熟练运用她的剪纸艺术创作出龙舟装置,标志性的粉色连同天蓝与明黄,编织成一张天真又有野心的风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岩松的《无忧屋》,它更像是一艘静默停泊的木质飞船,用奇特的姿态降落在村落一隅:低矮的屋顶上,红黄蓝三原色如同展开的翅膀向天撑出触角般的结构,营造出一种梦幻童话般的氛围。宽敞却低矮的屋檐巧妙地引导人们或坐或躺,在雨中,也可以体验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
马岩松《无忧屋》
不远处的烟南炮楼里,则伫立着加拿大艺术家凯特琳·布朗(Caitlind R.C. Brown)和韦恩·加勒特(Wayne Patrick Garrett)创作的《月亮的眼泪》,数千个回收的眼镜片和细银链编织成层层叠叠的“水帘”,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艺术家利用眼镜片的折射,展现了南海人对水的多重视角——既是生活之源,也是生存的挑战。
凯特琳·布朗(Caitlind R.C. Brown)、韦恩·加勒特(Wayne Patrick Garrett)《月亮的眼泪》攀登炮楼的过程,如同穿梭于时光隧道,每一层“水帘”都带来不同的光影体验,最终在塔顶,一颗发光的“月亮珍珠”静静地等着每一个造访者。
而杨茂源则在旧烟南小学外,巧妙地将岭南建筑与当代艺术结合,创造了《步步高》:这座阶梯并非简单的上下通道,而是一件独立的雕塑性作品。每一级台阶都被精心设计,既有传统的斜顶造型,又融入了现代的线条感。整体结构犹如一座微型的岭南塔楼,将建筑的垂直性与水平性结合起来,寓意着人生的攀登。
杨茂源《步步高》
宋冬和尹秀珍合作的《筷道》也将一处民居改造成充满艺术气息的用餐空间,这是延续宋冬多年来关于“吃”的艺术探索项目。宋冬认为“民以食为天,嘴是很重要的器官”。如何去探索饮食背后的文化意义,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瞬间提升为艺术体验,因为每一餐都是对粤菜和背后文化的解读与致敬。
宋冬和尹秀珍《筷道》
再深入腹地,可以看见村内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侨何晃钊旧居,策展人庞海龙协同艺术家们带来了42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各不相同的主题,分布在不同宅院内,创造并串联起这些老宅不同功能空间的体验。
这也成为“宅生记”第四回的主要展览场地:6号房李青和古巴艺术家尤尔·迪亚兹·巴斯克斯(Yoel Diaz Vazquez)的作品都被安排在“以无用的词语诉说世事”这个板块中,试图将观众的目光从过去拉回到当下的现场。
李青《杭州房子》
作品对建筑的凝视来探讨城市变迁,引发观众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文价值的思考。
展厅里,庞海龙的作品《尘归处》是艺术家采集了老宅里的灰尘,又收集了当地阿婆的数十根白发,在宅子里重现了落灰的盆栽。灰尘既是消逝的见证,又在不断更新中创造新的可能。
而进门处,则邀请了擅长写对联的当地乡绅用这些尘土书写对联。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底蕴,更让人思考生命与逝去的关系。
庞海龙《Still·Life》,艺术家提供
作品以日常生活之物以低限度的创作方式进行表达,强调本身的形式和意义,鼓励观众与作品互动,从而获得深层的理解。
而另一个房间,曾经是作为私塾培养家族后辈的场所,空置的一间房中以“树”作为材料语言来象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随着“树”而生长,隐喻着生命的循环和精神的传承……
正如策展人庞海龙所说:“‘宅生’这个词出自唐代名相张九龄的《上封事书》, 意指寄托生命。 因为是持续性项目, 所以以‘记’这种叙述体式来承载,以‘宅’这个时间容器为媒介来表达生命体验上的质感。”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叙事网络,既呈现了艺术家们对"家"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空间、时间、记忆等议题的思考。
王礼军《布新》
陆路或水路去往九江镇河清社区,这个“旧时的古潭乡,今天的临水福地”上,黄河山的作品特别关注了这片水域中最普通却最具代表性的生命——白条鱼。在南海平静的水面之下,这些细小的鱼儿与湾区发展巨浪下无数普通人的身影形成某种诗意的对应。黄河山从当地流行的“钓鱼”活动开始,将渔获照片放大到不容忽视的尺寸,让这些平日里被忽视的生命,《浮出水面》。
黄河山《浮出水面》
SMA+WUA《浮舟》
最远端的国风园线路里,分别是希琳·阿布蒂尼拉德的《映照之扉》,灵感源于波斯波利斯镜廊的古老奇迹。抛光不锈钢,捕捉并反射周围景色,营造出无限延伸的镜像空间;还有卢焯健的《九波涟漪》则以南海为背景,九个环形装置在湖面上缓缓起伏,激起层层涟漪。
希琳·阿布蒂尼拉德《映照之扉》摄影©张静
卢焯健《九波涟漪》 ©岛影工作室
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太平墟老街是DECO最推荐的线路。它呈现了一个正在苏醒的老街:斑驳的墙面、狭长的巷道,在当代艺术的注视下,重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继续沿着上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遗留的“招牌计划”痕迹前行,会萌生这条老街正在焕发新生机的错觉。阴雨天中行者寥寥,但鲜亮的字体一面在重演往昔的热闹,一面又在预告着更多观众即将抵达。事实上,太平墟曾是南海西江水路节点的“门户”,见证了无数商贾往来。
梁佳《招牌计划》
今年由策展人梁佳精心策划的“招牌计划—字游湾区新象”展览,邀请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字体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上,从太平酱油酿造基地到太平粮仓,从太平金铺到西江码头,每一个招牌都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展现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彭永坚的新作品《墟冚》。彭永坚以“我们与Heoi(墟的粤语发音)共处的重新想像”为主题,用编辑地理、采集空间的方式,呈现了与桑园围相关的美学、日常、生态和地缘等多重议题。许多熟悉的元素,如老旧的渡船、破旧的码头,在作品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
彭永坚《墟冚》,摄影:Lilian
继续往前走,是原伦太郎和原游组合携手打造的大型立体游戏互动装置《南海大富翁》来自经典大富翁游戏的玩法,创造出一个融合了地方文化元素的沉浸式体验空间,由巨大的立体游戏棋盘和配套的装置组成。观众只需投掷骰子,踏上不同的格子,地面装置仿佛苏醒过来,讲述着南海最私密的故事——或许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或是一道令人垂涎的地道美食秘方,又或是一句充满地方气息的俏皮俚语。
棋盘本身已然是一件艺术品。几何图形错落有致,立体元素层层叠加,这也就是太平墟的改造项目的目的,充分尊重了历史建筑的原有肌理,艺术家们的介入既保留了老街的历史风貌,又赋予了空间新的当代性表达。太平墟正在上演一场悄然的蜕变——老街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扇窗,都在与艺术对话。
原伦太郎和原游组合携手打造的大型立体游戏互动装置《南海大富翁》
离开太平墟,搭乘西江之舟可以直接前往平沙岛。在接连几个上届保留作品之后, 想象一下:巨大的装置矗立在眼前,抽象的线条和几何形状在阳光下投下奇异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南海人世代传承的勤劳与拼搏。这是邬建安的《天行健—勤勉的太阳》。
邬建安《天行健—勤勉的太阳》,摄影:岛影工作室
余德耀美术馆“流动的痕迹”项目汇集了张健君、芭芭拉·爱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黄晨晗和詹妮弗·韦斯特(Jennifer West)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捕捉着与水有关的点滴痕迹。
环岛行至终点,则又可见邬建安今年的《“丁老头”乔迁记》。院墙上那些用马赛克拼贴而成的“丁老头”是来自各地访客的杰作,他们在小客厅里学会了画“丁老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丁老头”又反哺到作品里,成为对外展出的壁画,为平沙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桑基鱼塘是南海水乡生活的典型缩影,上万亩的鱼塘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去树上长鱼的地方吧!”当地人如此形容这片独特的水乡景观,这里是南海渔业文化现代化养殖的活态博物馆。
这条线路将带您深入岭南水乡最本真的生活场景,艺术家们用敏锐的观察和想象力,将水乡的生产、生活、生态编织成一幅多元立体的图景。
在本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渔耕粤韵片区,建筑师与艺术家们共同打造的作品被统纳于王子耕担任单元策展人的“渔耕小舍——湖边的微美术馆”之中,或隐或现地镶嵌在桑园围中。这些小型艺术空间是建筑与艺术的共生,16位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创建了融合建筑与艺术的独特空间。
“渔耕小舍 - 湖边的微美术馆”
项目的灵感源于南方的潮湿气候和热带雨林的自然景观,每个小亭子内部都有一件艺术作品,“六个小亭子形成一个环湖的作品系列”,与建筑结构紧密结合,策展人王子耕说,“建筑设计意图传递人与自然的融合感,通过植物生长来体现”,所有的创作深深植根于这片水土。
有的作品从桑基鱼塘汲取灵感,将大地的肌理比作调色盘,通过艺术提取把鱼塘增氧设备的独特景象描绘出来;有的则关注复杂的水利系统,用“闸口”结构在风力作用下发出声响,捕捉自然力在人工物中的回响。
徐浪、冯瑞《垂直的自然》
比如王欣和孙玥的《山海禅灯》,作品分为亭与基座两部分。它不仅是最小状态的建筑,更是最小的中国园林——有山、有水、也有亭。它以压缩叠合的方式构建出一个园林的残片。六角灯亭中,艺术家孙玥的陶瓷艺术作品亦隐喻着文人的“傲骨”。
王欣+孙玥《山海禅灯》
而罗宇杰和彭斯的《井木间》巧妙地利用了现有房屋的结构,以传统的榫卯结构和“井干”式样重新搭建框架。 进入这间小屋,你必须微微低头——这是一种身体上的“屈”,引领你进入内部。封闭的内壁格栅引导视线向上,直达屋顶的光窗,那里是艺术家蓝色抽象画作的舞台。“我们希望他这个画作成为这个建筑空间里面必不可少的一个动作,就是就像窗户、玻璃、马赛克的镶嵌的绘画,另外一方面它也能够就跟那个顶窗顶光形成一个关系。”
罗宇杰、彭斯《井木间》
从桑基鱼塘到渔村码头,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养殖,南海人始终保持着对水的敬畏与亲近。也正如王子耕所说的那样,“希望突出鱼耕悦韵这个地区的水文的自然条件和以水为主题的浏览体验”,这种独特的水乡记忆,通过艺术的形式得到了新的诠释与传承,让DECO得以一窥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智慧与文化底蕴。
王灝+秦思源+史劼 《南海声殿》
回到中心区域将途经另一个上届作品保留重镇:儒溪村。在西樵山脚下,水声潺潺,这块纵横交错的小村和靠海养殖的历史也密不可分。比如松本秋则的《蚕的协奏曲》就设在曾经的养蚕房里,这位日本艺术家也在养蚕人家长大,对蚕有着深刻的记忆。他记得小时候,那些只有3毫米长的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最后竟长到食指般大小,爬满了整个家,蚕架也从横向变成了纵向。
在全新委任的《蚕的协奏曲》中,松本秋则融入对虫子声音的创作, 即使现在,夜里蚕宝宝们吃桑叶的沙沙声,雨声,水声,依然清晰地回荡在他耳边,让他想起儿时的宁静。在黑暗中,感受那些漂浮的物体,倾听它们细微的声音,好似回到童年大树下的时光。
松本秋则《蚕的协奏曲》
而杨千的《船与谷仓》将幽暗的旧谷仓变成了一个奇异的空间。 水池中,荧光材料如同闪耀的水波,巨大的渔网从天而降,一艘古老的小船静静地躺在荧光之中……它将航海的旅程与丰收的仓储巧妙地联系起来,时间与空间在此再度交汇。
杨千《船与谷仓》,摄影©demone
三天行程的起点也是终点,又回到艺术节总部所在地:听音湖。这里不仅保留了数量众多的上届公共艺术作品,是南海区和西樵镇的文化中心,其中心的有为馆也将成为未来当地文化和产业活动的集中地。
在西樵山天湖边的幽静林间,则见朱哲琴《听山》——这件坐落于这件大型声音装置收录了山野间的自然音符,从鸟鸣到溪流,从蛙声到钟鼓,精心设计的频率编排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声音场域。17000块回收青砖与8个扬声器的组合,让观众在漫步其中时,能与自然声响产生奇妙的共鸣,重新发现山野的魅力。
在馆中,绘造社“建造绘画”带来了两个作品:《百家大屋》和《样板房》。前者取材于南海居民的生活空间,利用简单的建筑材料,在一堵未完工的墙面上,搭建起多层住宅的剖面,展现出朴实的建筑之美;后者《样板房》则更具实验性:它将标准房屋模型放置在倾斜的楼梯面上,打破了建筑的常规,营造出一种反常的戏剧效果。 此外,作品还利用随机拼贴的材料样板,形成意想不到的立面效果,是对“样板”概念的巧妙解构。
绘造社“建造绘画”《百家大屋》
正如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提及到那样,一切真正的居所(家宅)都承载着梦想的本质。在南海的这些老宅中,DECO不仅看到了艺术家对“家”的当代诠释,更感受到了水乡民居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它们是对空间的改造,更是对记忆的唤醒。当我们穿行于这些承载着时光的老宅之间,艺术作品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家"的重新想象。在南海的水乡,每一座老宅都是一个小宇宙,承载着无数故事。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叙事网络,既呈现了艺术家们对“家”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空间、时间、记忆等议题的思考。
刘芊岑《家的风景》
在水乡的微风中,在老宅的天井下,在西樵山脚下,我们得以重新思考: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家宅、故乡,和以此为名的大地艺术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这些保存完好的水乡民居,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延续它们的文化价值?也许答案就藏在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老宅之中,等待着每一位访客去发现。
看完这期与家有关的大地艺术,你最喜欢哪件作品?哪个设计元素?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监制 | Tango
摄影 | 朱雨蒙 文 | 陈元
设计 | vicky 编辑 | 冷面
助理 | easson
部分图片提供来自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