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二十年,国产车终于打赢合资车

国内市场的合资车企快要不行了,要被崛起的中国军团打残了。

0 1

合资车变成拖后腿的那个

实在没想到,合资车在中国市场的溃败会这么快。

中国最出名的合资车企主要三个:一汽、上汽、广汽。最近翻一翻广汽的财报和销售数字,着实吓了一跳——没想到上半年广汽的合资车业务这么惨。

前段时间,广汽集团发布半年报:合并口径营业总收入619.11亿元,同比增加27.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66亿元,同比下降48.42%。

合并口径营收大涨27%,营收水平创下近年同期新高,同比增速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看似市场拓展得不错,但利润狂跌掉一半,肯定是业务链出了事。

增收不增利的背后透露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是广汽集团旗下两大合资公司出现史无前例的业绩下滑。

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两大合资公司2023上半年营收均出现两位数下滑。其中,广汽本田实现营收428.04亿元,同比下降21.48%。

广汽丰田实现营收740.55亿元,同比下降12.32%。两大合资公司营收同时出现下滑,在近年来广汽集团同期财报中尚属首次。

广汽集团旗下有多个合资品牌,其中包括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三菱、广汽菲克。其中,合资“双田”,堪称广汽集团的“利润奶牛”。去年,广汽集团从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处获得的投资收益达143.17亿元,同比增长21.19%。

不过这也是往年的情况了。曾经的“利润奶牛”变成了现在的“拖油瓶”。

今年7月,广汽本田产量同比下降 58.54%,销量同比下降 44.31%;广汽丰田产量同比下降 25.34%,销量同比下降 16.67%。

另一家合营企业广汽菲克因资不抵债,已按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向法院申请破产。

“合资车”这碗饭,广汽是越吃越不香了。

0 2

战线被国产车打得稀碎

广汽上半年财报反映的问题,其实并不算意外。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今年二三月的时候,那一场汽车价格战吗?

最开始的价格战是“东风系”先卷起来的,他们降幅最大、范围最广,涵盖东风风神、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富康和岚图7个品牌、56款车型。

降幅最大的要数东风雪铁龙C6和C3-XR,其政企补贴分别为9万元和5.6万元。

折算一下,原价21.19万元的C6共创版,12.19万元就可以到手;而11.39万元的C3-XR致尚版优惠下来只要5.79万元,创下了在中国市场的历史最低售价。

由湖北开始的这一次燃油车价格大战,立马蔓延全国,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加入“赔钱卖车”的行列。

而“赔钱卖车”的大部分都是合资车!尤其是合资的燃油车!为何他们会突然开始大降价呢?

说白了,还是车卖不动了。

1月11日,东风汽车集团公布了2022年的产销数据,2022年产量为246.07万辆,同比下降11.61%,销量为246.45万辆,同比下降11.19%。

广汽呢,更惨!

就拿广汽三菱来说,最后一次出现在广汽集团的产销快报中,其销量只有2471辆车。

在广汽集团4月产销快报,广汽三菱直接被合并至“其他”板块。

而临近公司成立19周年的广汽丰田被曝裁员。

那为啥合资车不香了呢?说到底还是国产新能源车太强了!

从宏观数据来看,合资燃油车的战场正在被国产新能源车迅速攻略,犹如48年那会儿的国军。

2022年的国内乘用车环节的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就已经达到了27.6%的水平。而根据乘联会的预测,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约36%的水平。

然而国内车市的蛋糕注定是此消彼长的状态,因为从大盘来看,国内汽车销量的涨幅远不及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去年我国汽车销量基本在2700万辆左右的水平,增幅约为2.1%。

很显然,自2018年之后,国内汽车销量这块蛋糕的总量,短时间内难有质的提升。

面对这一釜底抽薪级别的技术转型与市场洗牌,传统格局中原本吃下“蛋糕”最多的10-20万元级别的合资车企,受到的压力也是相对最大的。

新能源车有多风光,传统燃油车就有多惨,尤其是合资燃油车,最惨。

6月份,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就高达69%,而造车新势力是12.8%份额。

反观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的份额仅有4.8%。

而现在中国的乘用车市场,说实话,大环境并不好,增量全靠新能源车。

合资品牌在增量市场建树不多,又在江河日下的存量市场疯狂内卷,被迅速击溃也属于情理之中了。

0 3

合资的时代过去了?

看到这些合资品牌越走越差,内心还是感慨万千。

一直有“中国汽车第一城”之称的广州,早年的汽车工业底子并不算好。

那时候有个三大三小的说法,三大是一汽二汽上汽,三小是北京天津广州。

广州早先基本没什么汽车底子,能赶上那波,因为广州有大佬——当时还是广州市长的大佬。直接去找了中汽老大陈祖涛,两位的父亲就是相识,两人是一起玩大的。

至此,广州项目才能落了地。

1999年3月下线的国产第六代雅阁,很快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产品。2000年,第六代雅阁仅上市一年销量就突破了3.2万辆,截至2002年停产,累计销量达到13.8万辆。

有了与本田的良好合作基础,2004年,广汽集团又与丰田合资组建了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同样的,2006年下线的首款轿车凯美瑞成为了当时中高级家轿的标杆,一年不到就迎来了第10万辆下线。

接着,广汽集团还依次与日野汽车、三菱汽车、菲亚特汽车等展开合作,并设立合资车企。通过与这些车企的合作,广汽集团迅速抢占了市场,丰厚了业绩。

成绩是辉煌的,但终究主动权还是不在己方。说得好听叫合资、叫招商引资,说得不好听就是“以市场换技术”。

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工业能发展那么快,就是借势,借的“国际资本”的势,借的“外国车企”的势,是一个完全的“合资车时代”。

然而中国的车企还是争气的,虽说用市场换技术,起码技术是真的一点一滴在积累。

2016年是合资车企在华的高光时刻。如果对比2016年和2022年的销量数据,会发现主流合资品牌中,整体还呈现出增长态势的只有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少数几家,绝大多数都处于下滑态势。

2016年的上汽大众,曾经是中国汽车市场上唯一一家年销量接近200万辆的车企,2022年的销量降至132万辆,降幅高达34%。

上汽大众2022年的总产能为288万辆,产能利用率为 46.5%,按照目前的市场表现推断,产能利用率不足 40%。

上汽通用2016年的销量为188万辆,2022年降至117万辆,降幅高达37.6%,产能利用率为52.9%,按照2023年的市场表现推断,产能利用率同样不足 40%。

主流合资车企销量都在较大幅下滑,而相对弱势的合资车企,就更是逐渐边缘化,甚至慢慢退出中国市场。

曾经连续四年年销量破百万辆的北京现代,2016年之后,北京现代的市场表现就急转直下,到2022年,年销量只剩下25万辆出头。

就连北京现代第一工厂也在之前“卖身”给理想汽车。

粗略算一下,自2018年以来,就4个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6个品牌破产。

这背后便是自主品牌的不断发力。

回到开头所说,为啥广汽能在几个“现金奶牛”同时断奶的情况下,还能实现营收大幅增加。

关键在于广汽是真的孵化出了重量级的自主品牌。

今年以来,埃安在总销量上,已反超传祺,成为广汽集团的“自主一哥”。

在合资燃油车最紧张的4月,埃安的销量同比增长了 301.61%,前四个月的销量同比增长了 116.62%,这增长幅度确实可观。

7月实现45025辆的销量,较去年同比增长79.86%。从前7月来看,埃安已经累计实现25.44万辆,同比增长103.03%。

8月终端交付更是破了5万关口。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埃安已经是仅次于比亚迪了。

所以,压根就没什么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大象转身”不易,但一旦完成转身,气势将不可阻挡。

点击查看硬核财经猛料:

| 金投研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