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醫療奉獻個人獎之9/莫那.瓦旦 推動原民健康立法 建立返鄉服務典範

莫那‧瓦旦(前排右二)关心原住民族医疗健康,常参与相关活动。图/莫那.瓦旦提供

花莲县吉安乡卫生所医师兼主任莫那.瓦旦,在地方服务近40年,身为原住民医师的他,抓住求学习医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生涯的轨迹,也立下公费原民医师回到偏乡服务的典范。不仅帮助阿美族少年戒酒找回自己的「影子」,还带着原民医师们一起踏上国际医学舞台,推动订定「原住民族健康法」。他的故事也是台湾近半世纪原民医疗的缩影。

挺身提升原民健康

赛德克族的莫那.瓦旦说,他其实是「都市原住民」,从小住在嘉义市,台南读高中后,以公费生考上台北医学院,毕业后选择到花莲门诺医院实习。他观察到原民的健康未受到重视,意外事故、饮酒、自杀是当时三大原住民的死因,深感原民的健康需要有人推动,因此他希望能以一名医师的身分,致力于提升原住民的健康水平。

40年前公费医师制度不够完善,缺乏住院医师的训练,原住民医师毕业就直接被分配到乡下服务,「有种没有武器就上战场的感觉」,因此他报考台大公卫所,且专攻肺结核防治、自杀防治、意外事故防制的相关研究,对准原民族人的需求,精进「改善原住民族人健康问题」的能力。后来他又顺利考上博士班,增加原住民医师的生涯可能性。

要为病人生活着想

莫那‧瓦旦(右)是地方原住民医师,与小病人亲切互动。图/莫那.瓦旦提供

莫那.瓦旦1985年台北医学院毕业,1987年服完兵役后,先后在花莲及屏东等卫生所担任医师,在花莲总共服务35年,2004年起在吉安乡卫生所服务至今。

近40年行医生涯中,有两件事对莫那.瓦旦影响深远。1985年,他在门诺医院跟着小儿科医师杨义明实习时,有一名国中二年级的血癌病童,因为住院治疗而无法上学,杨医师不希望病人因病耽误课业,请社工师找家教来病房辅导病童功课,但后来由几名实习医师分配教学任务。这时他才体会到,医师不是只负责治病,更要为病人的生活甚至未来着想,照顾病人的心情与需求。

尊重原民思考逻辑卫教

另一件事则要从莫那.瓦旦的妻子说起,他的妻子巴奈.母路是吉安乡的阿美族人,长年钻研阿美族的祭司仪式,包含戏剧、音乐、舞蹈及医疗等。他基于好奇心与医师的身分,曾与妻子合作田野调查,当时遇到一名阿美族少年有酒精滥用问题,他尝试用西方医学角度,跟少年说明喝酒会影响健康,但少年似乎无法理解。

妻子建议莫那.瓦旦换位思考,尝试用阿美族语说,这样喝酒会让自己「没有Adingu(影子)」,Adingu在阿美族语里也代表着「灵魂」,这段劝说立刻让少年如同当头棒喝,才把医师的建议听进去。这件事深深震撼莫那.瓦旦,原住民有自己的思考逻辑,不仅应予尊重,如能适当加入现代医疗的知识,善加转译,且从病患的角度做卫教,才会更有效果。

各国原民医师交流

莫那‧瓦旦(左)参加泛太平洋地区原住民医师会议,与国外原住民医师交流,打开国际视野。图/莫那.瓦旦提供

在偏乡行医之外,莫那.瓦旦也尝试走向国际医学的舞台,16年前,他远赴夏威夷参加泛太平洋地区原住民医师会议,当时台湾的原住民医师只有6人,最大的感受莫过于见识到国际级顶尖学者专家对同胞族群的深切关怀,他因此开始省思还有哪些领域可再精进,也拓展了视野、开启了国际交流的机会。

泛太平洋地区原住民医师会议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在花莲举办,当时有来自美国、澳洲、纽西兰、加拿大与夏威夷等地超过300名原住民医师参与。莫那.瓦旦不断鼓励其他原民医师参加,有位原民医师对他说:「学长谢谢你叫我去。」原来该名医师从事原民医疗多年,对职涯发展陷入茫然,参加会议后得到许多启发与鼓舞。

帮助病人成座右铭

莫那.瓦旦发表的研究不多,他期许,要尽力扮演好各种角色,例如关心病人、与病人亲切互动,关注政策发展等。所以,他进修时侧重医者人文关怀,在国际参与则着重不断求取进步,带领台湾医疗往前走,跟上国际的脚步,设立新的价值跟标准。

在行医之余,莫那.瓦旦与其他原住民专家学者成功推动「原住民族健康法」的立法,于2023年5月立法通过,台湾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订定原住民健康专法的国家。他也出任卫福部卫生政策委员会委员,持续在法案制订上贡献专业。

「成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在于你帮助过多少人。」是莫那.瓦旦珍藏的座右铭。他认为,替病人、原住民同胞与居民服务,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对于服务奉献,才能始终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