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库尔斯克战役?分明是泽连斯基版“阿登反击战”!
编者按:自8月6日开始的库尔斯克战役已经成为俄乌战场的新焦点,关于此次攻势本号已经在《Walker大人的小碉堡:俄乌特别军事互动、美国川普选情药丸》《Walker大人的小碉堡:美披萨梗提前泄天机,俄久明哥库州遇险阻》《乌军库尔斯克攻势正酣,俄军新建三个边境军团,能否化解危局?》等多篇文章中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换个角度,对照历史上的阿登战役,聊聊乌克兰方面策划此次行动的战略背景以及取得初期成功的原因。
进入8月,持续两年有余的俄乌战争突然迎来一个小高潮!8月6日,乌军数千精锐部队越过边境,攻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已经占领了超过1200平方千米的俄领土,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某些自媒体在报道此次乌军攻势时,使用了“第二次库尔斯克战役”的称谓,那第一次自然是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然而,这两场战役除了发生地点相同外,没有太多可比性。81年前的那场大战是苏德两军争夺战略主动权的终极对决,均集结了百万之众,更以史上最大规模坦克战而闻名。至于眼下的库尔斯克战役,双方参战兵力恐怕都不超过5万人,其战略意义目前也不甚明了。如果一定要从二战史上寻找一个经典战例加以对照,那么从战略背景到战役实施,乌军的库尔斯克攻势与1944年12月德军的“阿登反击战”倒是颇有几分相似。
■2024年8月6日至今,乌军已经在库尔斯克州境内制造了一个突出部,恰如1944年12月德军在阿登地区之作为。
元首的反击
从战略背景上考察,1944年的德军阿登攻势与2024年的乌军库尔斯克攻势,都是在战争整体局势日趋不利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出敌不意的反击行动给对手造成严重损失和心理打击,从而达成扭转战局的战略目的。
■1944年8月,在法国诺曼底战场上,一队美军士兵在被击毁的德军坦克残骸前展示缴获的纳粹旗帜。
首先,看看德国在1944年底面临的危局。随着当年6月间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国彻底陷入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在西线战场上,盟军经过两个月血战,成功地突破了“大西洋壁垒”,在西欧海岸站稳了脚跟,进而分为南北两翼向西推进,由蒙哥马利统率的以英国和加拿大部队为主的第21集团军群沿着比利时、荷兰向德国西部边界前进,由布莱德利指挥的以美军为主的第12集团军群则从法国北部向西席卷而去,迫使已在诺曼底遭到重创的德军步步退却。在东线战场上,苏军在6月22日发动了“巴格拉季昂”行动,粉碎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抵抗,解放了白俄罗斯,并将战线推进到华沙城下。8月间,苏军又在西南方向大举进攻,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仆从国纷纷倒戈。在德国国内,由7·20刺杀事件引发的政治清洗搞得纳粹军政高层人人自危,而成百上千架盟军战机昼夜不息的轰炸给德国的军工生产,特别是燃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军需物资的供给也日趋紧张,兵源匮乏,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被塞进人民冲锋队,拿起武器保卫帝国。总之,1944年的德国可谓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1944年11月,柏林的人民冲锋队举行游行,以显示保卫帝国的决心。
然而,在1944年9月间,盟军和苏军的攻势因为兵力兵器的损耗、后勤供给的紧张和德军的顽强抵抗而放缓,甚至停滞,从而让德国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正在此时,希特勒在权衡东西两线的局势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盟军和苏军都在重新积蓄力量,攻势暂缓的时机,在西线集结兵力实施大规模反击,首先挫败英美,再集中力量应对苏军。希特勒于9月16日在东普鲁士“狼穴”的一次小范围会议上提出了这一方案,具体目标是以强大的装甲突击兵团在阿登地区发起进攻,向西直取当时盟军的后勤补给基地安特卫普,割裂盟军南北两翼的联系,尽可能消灭盟军部队,从而引发英美国内舆论反弹,迫使盟国与德国单独媾和。希特勒乐观地认为,如果行动取得成功,将制造另一个“敦刻尔克”。即使达不到这种效果,西线的重大胜利也能为他心目中的“奇迹兵器”大规模上线争取时间。
■德军统帅部制定的阿登反击战计划,目标是穿越阿登地区,夺取安特卫普,割裂英美两军的联系。
希特勒认为阿登反击能够成功的理由在于,他注意到英美合作并非亲密无间,在战略规划、补给分配以及指挥权归属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分歧,蒙哥马利与美军悍将巴顿的不和尽人皆知,而蒙哥马利对于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也颇有微词。此外,根据西线德军的战场反馈,盟军地面部队,特别是美国陆军极度依赖空中支援,普遍缺乏作战经验,在战斗意志上也不及苏军坚韧,在作战中“谨慎而犹豫”。最重要的是,盟军绝对不会想到德军会在败退之际发起反击,而且还是在地形崎岖、缺乏道路的阿登地区,恰如1940年的英法联军。希特勒的计划同样风险极高,一旦突击失利将陷入盟军的南北夹击,德军在西线战场最后的机动部队将损失殆尽,从而失去在德国西部边境组织纵深防御的预备力量,这也正是阿登战役后期所发生的事。
■1944年7月,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中将(左)在第21集团军群司令部会见蒙哥马利(右),布莱德利中将(中)也在场,然而英美将领的关系绝非照片显示得那样融洽。
泽圣的算计
2024年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相比1944年的德国元首希特勒,面临的战略局势要好一些,至少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不用担心俄军全线进攻,再度兵临基辅城下,因为普京是真做不到,但也仅此而已,他的处境其实也不乐观。俄乌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下,乌克兰能坚持至今实属不易,但依然看不到和平降临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恢复1991年边界,还是加入欧盟、北约,要实现上述目标乌克兰首先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可是,自从2023年夏季反攻失败后,到2024年8月库尔斯克攻势之前,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乌军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反倒是俄军掌握了乌东战场的主动权,通过持续施压、稳步推进,夺取了阿卡迪夫卡等前线要点,迫使乌军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的桥头堡阵地。战场颓势也导致西方援助的下滑,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窘困。
■2024年黯淡战局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愁容不展。
1944年的德国是两线作战,2024年的乌克兰貌似单线作战,但实际上也是一明一暗两条战线。明线是与俄军的正面对抗,暗线则是与西方的讨价还价。开战两年多来,西方援助无疑是乌克兰坚持抵抗的关键因素,但是西方与乌克兰并非简单的援助与被援助的关系,而是相互利用,各有所求。乌克兰固然需要西方援助来维持国家运转和战争局面,但西方同样有赖于乌克兰这颗棋子牵制和消耗俄罗斯,继续维持对西方有利的国际秩序。乌克兰的崩溃是西方不愿看到的,但西方,特别是美国,也同样不希望乌克兰迅速取胜或谈判求和。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俄乌冲突以可控强度持续下去最为有利,一则无需亲自下场就能削弱俄罗斯,二则借俄罗斯的现实威胁加强对欧洲的控制,三则国内军工复合体大发战争财,四则可集中资源围堵中国,这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而援助就是西方控场的最佳手段。
■美国总统拜登一直支持援助乌克兰,但美国同样也不希望俄乌冲突迅速结束。
但是,乌克兰就很尴尬了,既想尽快结束战争,又想避免战败,但离开西方的支持恐怕要满盘皆输,因此泽连斯基迫切需要寻找机会破局,尤其是今年美国白宫即将易主之际,乌克兰必须有所作为,让西方看到自己的利用价值,让俄罗斯感受到压力,为自己赢得辗转腾挪的空间。最终,泽连斯基做出与当年希特勒相似的战略决策,在兵力并不宽裕、乌东前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集中精锐部队出人意料地越境进攻俄罗斯本土,将战火烧到对方领土之上,此举可以在政治和军事上获得多重好处:首先,向西方证明自己仍有主动进攻能力,投资依然物有所值,促使西方加强援助;其次,大量西方装备随乌军进入俄本土,有助于西方放宽在援助武器使用上的限制;再次,通过进攻俄本土迫使俄军从前线调兵回防,减轻乌东战场的压力;第四,占据部分俄领土作为日后政治谈判的筹码;最后,打击俄总统普京的威望和俄罗斯的民心,毕竟这是二战以来俄罗斯领土首次被外国军队侵占,同时此举也能鼓舞乌克兰低迷的士气。
■2024年8月在库尔斯克州境内被俄军击毁的乌军美制悍马车。
高收益通常与高风险并存,乌军主动攻击俄本土也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比如彻底激怒俄罗斯,关闭谈判大门,加强对俄乌战场的兵力投入,将战争进行到底。俄军可能积蓄兵力实施大规模反击,包围歼灭侵入的乌军部队,或者利用乌军精锐北调之机在乌东前线突破防线。无论哪种情况对于泽连斯基而言都是雪上加霜。
奇袭的秘诀
隔着80年的时空,希特勒和泽连斯基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剑走偏锋,在对手预料之外的时间地点发起颇具冒险性的军事行动,而且都在作战初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1944年12月16日拂晓,秘密集结的德军部队以渗透和突袭方式迅速突破了美军防线,装甲部队在三天内向西突进了数十千米,大部分美国守军被击溃,甚至有两个整团7000余人向德军投降,阿登战役成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役。无独有偶,2024年8月6日,乌军精锐部队同样以闪电战般的速度冲破了俄罗斯边界的障碍,俄边防部队几乎没有做出有效抵抗,乌军在几天时间内就突入俄领土35千米,并抓获了上千名俘虏。德军和乌军突袭得手的原因如出一辙,都达成了突然性,而成功秘诀无非三条:一是严格的保密和有效的欺敌措施;二是准确选择了对手防御薄弱之处作为突破口;三是充分利用了对手的麻痹大意。
■1944年12月在阿登战场上被俘的美军官兵,美军在此役中损失超过80000人。
在阿登战役准备阶段,德军采取了高度严格的保密措施和欺骗行动。起初知晓计划的仅有希特勒、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空军总参谋长克赖珀等寥寥数人。作战计划的传达受到严格限制,作为直接指挥者的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和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直到10月28日才获悉计划,军长和师长要到11月底和12月初才被告知进攻计划,团级以下军官是在战役发起前三天才得知自己的任务,至于普通士兵则保密到最后一刻。此外,德军还使用有线电话、电传传递消息,机密信息都由专人送达,并禁止乘坐飞机,使得盟军无法通过无线电监听获取有效情报,其最为依仗的“超级机密”也失去作用。德军还采取假电台、假番号等手段为部队的调动和集结提供掩护,成功地掩盖了作战企图。
■1944年12月,发起进攻的德军士兵穿越公路,路上布满被美军遗弃的车辆和火炮。
乌军在库尔斯克攻势之前也采取了与1944年德军类似的保密措施。据悉,进攻计划的知情权最初仅限于泽连斯基、总司令瑟尔斯基和几位旅长,直到行动开始前夕才向基层官兵传达。乌军在7月间着手从哈尔科夫、顿巴斯以及西部地区调集部队,他们以参加演习或换装新装备的名义向边境地带集结,重型武器被分散隐蔽,军人居住在普通民房内,而且被命令不得穿制服外出,以免引起注意,有些部队甚至在进攻开始前一天才抵达苏梅。此外,在开战前夕乌军使用重炮和无人机对俄进行越境袭扰时,多数集中在别尔哥罗德境内,而很少攻击库尔斯克州的目标,进一步麻痹了俄军。
■乌军进攻库尔斯克的计划最初只限于泽连斯基(左)和总司令瑟尔斯基(右)等少数人知晓。
在进攻地段的选择上,德军和乌军都准确抓住了对手防线的弱点,做到了攻敌不备。在1944年底的西线,盟军主力集中在南北两端,而夹在两条进攻轴线之间的阿登地区被盟军认为威胁较低,一则当地地形起伏,森林茂密,道路稀少,二则正值隆冬,冰封雪冻,不适合大部队行动,因此盟军将阿登地区作为部队休整地区,在战役前夕这里部署了美军7个师约10万人,他们不是经历激战后正在重整,就是刚刚抵达战场的菜鸟,而德军一线突击兵力达到16个师21万人,不少是富有经验的劲旅。此外,美军的布防同样稀松,很多美军都驻扎在村落中以躲避严寒,并未在野战工事中待命,警惕性也普遍不高。
■1944年12月在阿登战场上守卫在冰天雪地中的美军机枪组。
乌军选择进攻库尔斯克,也是看中了当地俄军兵力空虚,守备松懈。当前,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主要分为六个战役集群,沿赫尔松、扎波罗热、顿巴斯、卢甘斯克和哈尔科夫的千里战线分布,而库尔斯克本属于北方战役集群的防区,但该集群主力集中在别尔哥罗德州境内,与乌军在哈尔科夫以北的沃尔昌斯克-利普齐一线对峙,在库尔斯克州并无俄正规军部队,仅有俄边防部队和国民近卫军部队守备,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都远不能抵御乌军精锐的冲击,而开战后调来救火的俄军部队也多以缺乏训练的义务兵为主,往往一战即溃甚至不战而降!俄军的防御设施也很不完善,反坦克障碍物、壕沟都很少,连排级支撑点更少。
■2024年8月,乌军在库尔斯克州境内俘虏了大量俄军,其中多数是义务兵。
最后,无论是希特勒的庙算,还是泽连斯基的筹谋,都得到了对手的完美配合。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总有蛛丝马迹可循,特别是在战场侦察手段多样的俄乌战场上,甚至排级规模的集结都有可能遭致火力打击。然而,1944年的盟军和2024年的俄军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有价值的情报,而盲目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阿登战役前夕美军对德军真实意图的失察被认为是二战中美军仅次于珍珠港袭击的重大情报失误,当时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利都认为德军不太可能在阿登地区发起进攻,因为那里地形破碎。部分美军情报人员和参谋人员的确注意到了德军部队的调动,但都做出误判,认为可能是调往东线的增援部队,或者是防备盟军突破的预备队,甚至是到西线获取经验再转调别处的新兵而已。当时盟军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一个乐观的预想中:在南北两路大军的压迫下,德军的西部防线随时都可能崩溃!
■1944年11月,艾森豪威尔(左)和布莱德利(右),以及第9步兵师师长克雷格少将(中)在比利时某地会面,他们中没有人预料到德军即将发起反击。
2024年的俄军高层重复了1944年盟军的错误。据悉,早在乌军进攻前一个月,俄军领导层就已经接到报告,乌军正在苏梅境内集结,准备发动袭击,但是并未给予重视。俄军高层认为,在乌东前线局势紧张,又缺乏弹药和兵力补充的情况下,乌军不可能发起新的大规模进攻,而乌军的增兵只是为了加强苏梅地区的防御。即使乌军部队越过边境向俄纵深突进,俄军起初依然认为是类似于2023年5月俄反对派武装发动的越境袭扰而已,直到大片领土失陷才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大规模进攻。显而易见,格拉西莫夫之辈也和1944年的艾森豪威尔一样,不认为对手还有逆境反击的能力。
■2024年8月7日,俄总统普京、国家安全秘书绍伊古、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在听取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关于库尔斯克局势的报告。
结语
1944年的阿登战役早已尘埃落定,德军虽然初期得逞却后续乏力,终于被盟军占有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物质优势所压倒,铩羽而归,第三帝国的命运也进入了死亡倒计时。2024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仍在进行中,从俄军迟钝的反应和交战双方支离破碎、自说自话的战报,这场战斗估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最终结局仍难预料。但是,通过比较这两场战役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军事技术自二战以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战样式也变得更为复杂多变,但是战争的基本法则和规律从未改变,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军队统帅,都要加以遵循,谨慎决策,缜密计划,果断实施,随机应变,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战场上克敌制胜。东方兵圣孙武的传世经典《孙子兵法》之所以至今仍不过时,就在于深刻阐述了战争的本质和哲理,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亦是如此,值得后人学习。
作者有话说:在这个闲暇的周末,你可能冲泡一杯醇香的咖啡,享受着凉爽的空调,窝在柔软的沙发中,愉快地刷着手机。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如果觉得还不错,请体谅一下小编在大周末还在码字的辛苦,麻烦动下尊贵的小手,点个赞,如果能打赏几许,那就更加感激不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