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记者难为 削肉剔骨麻烦来

本报记者/分析报导

《台湾时报》记者江文兟主跑高雄旗山美浓新闻,18日在自宅外遭4名黑衣蒙面歹徒持球棒痛殴,造成四肢骨折,这位记者推测,可能跟他采访撰写的选举新闻有关,引发挟怨报复。地方记者遭报复偷袭,兹事体大,警方应速擒原凶

地方记者,顾名思义就是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媒体派驻在台北市以外县市的记者;相对于中央部会党政记者,地方记者往往因长驻某地而与地方人士熟稔,主跑府会(县市政府议会)、所会(乡镇区公所、代表会)以及农渔会、村里或是警政新闻,有所谓小政治、小社会、小民生路线之称,只要地方上发生的大小事,都在报导范围内,也因此在地方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各有好恶,地方记者亦然,原因在于所跑路线与接触对象而产生的情愫立场上难免出现倾斜,但若能平衡报导、据实报导,一般而言,并不会带来太大的麻烦,主要是采访、撰写的对象也了解到这是记者职责的所在,总会客气三分。会出问题,往往出在下笔时「削肉」又「剔骨」,孰可忍、孰不可忍,冲突就来了。

削肉是「擦边球」,明眼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剔骨呢?深入要害,叫人痛不欲生。

政党对立、利益冲突,这是地方新闻除了警政以外,最主要的写作内容,单就一位县市长议员的互动,可能在政党立场或是预算、配合款等方面出现不为人知的奥妙关系。

地方记者被修理的不乏前例

新北市改制前的台北县政府,也曾发生议员在议会打记者的案例民进党县长曾先后执政长达16年,其中某任县长对于部分议员予取予求的做法颇为不满。一位记者便将县长的不满发布在报纸上,一次、二次的报导「削到肉」了,所指涉的议员开始难隐心中怒火

此时,若能增加议员当事人的说法,顾及平衡报导,冲突犹可避免,但是接续的报导内容若剔到骨头了,即使报导的10则新闻有9则是确实的,只有1则稍为欠缺,当事人即可抓住这小辫子找人出气。于是乎,该件议场内民代与记者的冲突发生了,幸好及时劝止而平息

再举利益冲突,同样是台北县的案例,一位地方记者写到议员指责某农会高价向某公司购买偏远、贫瘠的山坡地,而该公司早以不存在。消息一见报,一群人跑到报社抗议差点桌子。由于牵扯到帮派,撰写记者也透过有力人士与对方谈判,经过了解,原来对方不满的是公司「停业」被写成「倒闭」,但对高价买贱地一事,却没太大意见,他们说,这是「面子」问题。

吃人嘴软、拿人手软难拿捏

地方记者在乡里上,虽有他人所没有的方便之处,以往把话讲丑一点叫「地方一霸」、「地头蛇」,但是人也「势孤」,遇到嘴巴上讲不清的,就会像高雄这位记者一样挨揍,或是像台北县记者被揪衣领、掀桌抗议的威胁。

再加上,地方记者听命于总社,媒体环境不佳,必须肩负起业务压力,拉广告、拉报份,执行所谓的「业配」,立场如何拿捏是个大学问。学校教的新闻伦理道德,都叫学生要有骨气,但是「吃人嘴软、拿人手软」,你说能怎么办?最怕的是拿了,又修理人,这样的麻烦才大咧!

选举期间,新闻歌功颂德是好事,对方阵营眼红;总之,打人就是不对的,何苦为难而相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