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桂声网评:夯实“科技底座”,打好粮食增产主动仗
(原标题:【地评线】桂声网评:夯实“科技底座”,打好粮食增产主动仗)
2024年12月20日 14:04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周军 编辑:孔悦然 高雅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新台阶。收成金灿灿,收获满当当。抓好田间地头里的生产,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的喜讯传来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紧接着召开,“农”墨重彩部署“三农”工作,鲜明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端稳端牢14亿人的饭碗,尤需进一步推动单产提升,让每一寸耕地都多产粮、产好粮,让“大国粮仓”更加充实丰盈,丰收的成色更足。
一垄一亩载未来。种粮是稳经济、增福祉的“头等大事”。粮食稳,全局才会稳。这些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盐碱地改良改进,全国上下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让粮食丰收有了面积保障。然而,让“中国粮”逐年丰产丰收,不仅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让每一寸田地都“地尽其用”,还要在增产上下功夫,让有限的耕地托举更大的“丰收梦”。
今年我国粮食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产提升明显。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亩产提高5.1公斤,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八成。以玉米为例,除了玉米年播种面积稳定在6亿亩左右,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超过三分之一外,今年还足足增产了121.5亿斤,为粮食丰收大局作出新的贡献。广袤田野里的丰产丰收,源自于我国笃定走稳单产提升之路,把大豆、玉米、小麦、油菜等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重点作物,组织各地向科技挖潜力,从过去小面积示范向如今大面积单产提升转变,综合提升农业强国更强内生动力。
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既需要理念的革新,也需要技术的迭代升级。“一隅”强,不是真正强。挑稳农业“金扁担”,尤其需要大面积单产提升,让山地、“巴掌田”、盐碱地等也能长出高产田。藏粮于技,一个“技”字,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秘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广泛普及,如今的种田,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科学化的“耕种管收”。放眼各地,水稻侧深施肥、小麦宽幅精播、玉米浅埋滴灌、大豆大垄密植,这些种粮的“独门绝技”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普及。
今年玉米为何成为增产“主力军”?正是靠着密植、滴灌、精准调控等手段,大幅度提高了单产,“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已由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足见,未来的种粮,是门“技术活”,不仅要付出汗水,还要精种、巧种,在田垄间讲科学。凡事皆有其“道”,种粮亦是如此。各地当锚定单产提升目标,创新实践、科学施策,让良田、良种、良机、良制更广泛落到田间地头,进一步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底座”,让粮食增产的底气更足、条件更多。
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还应树牢底线思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今年南涝北旱让很多地方粮食减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升单产,就要做好“防”的功课,加强田间管理,让每一粒种子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小麦的“一喷三防”,水稻的“一喷多促”,粮食防范各类虫害侵袭等,都需要把功夫花在日常,通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持续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灌溉条件等,让更多的高产技术模式得以大面积普及和应用,为实现粮食稳产丰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周军)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