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死抗拒熊抱 乌克兰遭入侵加速去俄国化进程

学者表示,俄罗斯入侵将让乌克兰去俄国化加速发展。(图/路透社)

4月26日下午,基辅旧城区后来改以「乌克兰人民自由」为名的拱门下方,工人在拆除一座苏联时期象征乌克兰与俄国友谊的雕像,现场围观的数百民众不时报以掌声。

这些工人是奉市政府的命令,拆除这个有40年历史的铜雕。除此之外,基辅市将拆除大约60个类似的雕塑,并改掉数十条与苏联有关的街道名称或地铁站名,包括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和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等俄国人名都将被移除。

俄国总统蒲亭视乌克兰为俄国的一部分,而乌克兰在1991年脱离苏联而独立之后开始的「去俄国化」(de-Russification)进程,成为他对乌克兰步步进逼的借口之一。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基辅独立广场发生示威与革命,亲俄的总统雅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ich)遭到罢黜,莫斯科便在2014年3月并吞克里米亚做为反制,8年后更全面入侵乌克兰。

学者哈兰(Oleksiy Haran)指出,蒲亭此举让乌克兰去俄国化加速发展。他说,无论战时或战后,乌克兰国民将更明白身为「乌克兰人」的意义,更常说乌克兰语,他们的爱国精神将会提升,社会对乌克兰历史的了解也将更为深化。

哈兰在国立基辅莫希拉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Kyiv-Mohyla Academy)担任比较政治学教授,但在2月24日俄军坦克开进乌克兰之后,他前往乌克兰东部顿巴斯(Donbas)的交战区支援物资配送。

乌克兰经历人为饥荒 去俄国化有历史背景

他在接受中央社电话访问时指出,去俄国化是个具有历史脉络的反弹。他举例,在苏联时期,乌克兰人对自己的历史知之甚少,例如苏联否认1930年代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是人为惨剧,声称当时只是农作物歉收。实情是农作都从乌克兰运至俄罗斯,再对外输出牟利,「(乌克兰)整个村子的人都死了,苏联却口口声声说,乌克兰人注定挨饿,注定得死。当时我们对此实情一无所知」。

乌克兰向来有欧洲谷仓之称,但苏联独裁者史达林推行集体农场政策,整肃和流放不愿配合的农民,这导致大量擅长耕作的人才流失,谷物产量暴跌,当局又禁止种子、余粮和商品买卖,甚至没收粮食,最终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哈兰表示,相关史料档案于1980年代末期对外开放,1994年后,越来越多历史真相浮出,民众更了解俄罗斯帝国及苏联对乌克兰人的所作所为,从而推进去俄国化。

他补充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政治行为、文化不同,俄人多倾向支持专制体制,乌克兰人则热爱自由及和平。去俄国化是广泛的「乌克兰政治民族」概念,与乌克兰人民对未来的想像、对民主、选举与多元主义的坚持以及成为欧洲国的愿景都息息相关。

他认为,此后乌克兰文化将更为普及,包括流行文化,例如以幽默看待当前战事的乌克兰摇滚乐,但这个趋势不能简化为乌克兰人倾向根除俄罗斯文化,或不再说俄语。他认为,乌克兰做为民主国家,会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及个人权利。

哈兰跟乌克兰的菁英阶层一样,在求学及就业时期都以俄语为主要沟通语言。在野的民意党(Holos)国会议员索夫桑(Inna Sovsun)也是从小就有必须学说俄语的压力。

她来自乌克兰东部边境城市哈尔科夫(Kharkov),当地通用俄语。她在说乌克兰语的家庭中成长,但幼儿园时期就得用俄语跟同学交谈,并曾因讲乌克兰语遭模仿嘲弄。

从俄罗斯帝国时代开始,多数乌克兰人认为讲俄语较尊贵上流,乌克兰语为佃农、庶民的语言,目前乌克兰约 30%人口以俄语为主要沟通语言。索夫桑表示,为扭转几世纪以来的俄语政策,及传递「说乌克兰语并不丢脸」等讯息,政府推动若干立法,鼓励开口说本土语言。

索夫桑指出,由于高等教育完全使用乌克兰语上课,专以俄语上课的初阶学程一定比例的科目也得改用乌克兰语授课,方便学生日后衔接。此外,年轻一代都懂乌克兰语,俄罗斯不乐见这个趋势,但是对乌克兰而言,这叫落实「历史正义」。

俄语让人联想到侵略 一夕改说乌克兰语

她说,俄乌战争爆发后,许多原本说俄语的人一夕之间自动改说乌克兰语,「因为俄语已成为侵略者的语言」。入侵俄军在布查(Bucha)与马立波(Mariupol)的暴行与破坏带来巨大创伤,战事加速民间自发的去俄国化趋势,她的一名说俄语的友人已有身孕,打算儿子出生后,只教他说乌克兰语。另一名原本只说俄语的亲友坚持改以乌克兰语沟通,即使常为说得不好而道歉。这只是她身边众多例子之一二。

索夫桑说,「俄罗斯文化是殖民乌克兰的工具之一」。延续前苏联时期的政策,乌克兰学童在校读的文学作品多出自俄罗斯作家之手,近年乌克兰学校开始检视文学课程中俄罗斯文学的占比,试着切割乌俄文化连结。乌克兰也通过法律,禁用苏联标志,并要求拆除苏联时期政治人物的纪念碑。乌克兰各地广场原本都有列宁(Vladimir Lenin)铜像,如今已不多见。

战事造成的情感、认同撕裂,还扩散到其他层面。乌克兰东北部大城哈尔科夫的市长切列霍夫(Ihor Terekhov)对中央社表示,哈尔科夫已解除与莫斯科、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诺佛哥罗(Nizhny Novgorod)以及新西伯利亚(Novosibirsk)等城市的姐妹市关系。

他说,俄军屠杀乌克兰人民,摧毁城市,即使哈尔科夫9成人口说俄语,「但我们还是不折不扣的乌克兰人」。非但如此,哈尔科夫所有市民都见证俄军的骇人行为,如今对俄国抱持比乌克兰中、西部地区民众更为激进的看法。

在乌克兰大部分地区,跟苏联或俄罗斯有关的象征在被加速移除,但在南部遭到俄军攻占的刻松(Kherson)地区一个小镇,俄军已重新竖立列宁的雕像。同时,有些乌克兰民众对于部分历史伟人的雕像被拆或街道改名也有意见。

但那天下午在基辅乌克兰人民自由拱门的广场上,建筑师米霍罗多斯基(Serhii Myrhorodskyi)看着工人把俄乌友谊雕像拆毁,神情显得相当兴奋。40年前,就是他创作了这个雕像。

他告诉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说,拆掉这座雕像是应该的。他说:「(我们)跟俄国没有友谊,只要蒲亭和他那伙人还在世,未来很长时间也不会有任何友谊存在。等他们死了,也许等个30年,情况就会改变。」(编辑:陈正杰)11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