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半个喜剧》:一半是喜剧,一半是人生

电影《半个喜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荒诞又真实的世界。影片通过孙同与莫默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角色们在利益与正义之间的挣扎,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选择。真实的生活其实更加残酷,放弃尊严,放弃梦想,放弃爱情的人比比皆是,可多少人活着是毫无选择。所以把这份抛下世俗呈现自己的勇气或在电影中实现,或在湖南企发文化文案人的笔下呈现,也算是给了大家面对荒诞现实的一份慰藉。

该片以现实为切入口,用小人物的视角探讨荒诞的人生。莫默、孙同、郑多多三个自由浪漫的年轻人,他们拥有三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过着各怀心思的人生:有人急着摆脱单身,有人想在结婚前放荡一番,有人想在 大城市站稳脚跟。因为一次情感出轨,三人扭结成了一团“嬉笑怒骂”的乱麻。当各种价值观碰撞在一起, 当一个人需要平衡亲情友情与爱情......他们慌乱的生活,就像是半个喜剧。

整部影片确实一半是喜剧,另外一半是悲剧,像极了人生,一半欢喜一半悲伤。前半程教科书式的喜剧技巧,起承转合的巧合把舞台戏剧性捏进银幕,喜剧部分几近完美。但自户口与爱情对立,性别视角便开始左右故事走向。现实问题被简化为“你爱我就应该…”“正直的人就应该…”,摆出父母压力、北京户口、裙带关系等社会问题,却又选择性忽视男性视角下的无力与窒息。想要塑造艰难抉择,又怕破坏节奏,面对漏洞含糊其辞,逃避为何为北京户口和北京女友分手,为何一个北京毕业生离开兄弟就失业,这种现实题材经不起任何推敲。

影片拍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困境:当一切都被标价之后,爱情和追求在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所以爱对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奢侈,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外在条件、性格外向、油嘴滑舌这些浅薄的特质来寻找伴侣,甚至是星座、血型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至于高尚的道德、真挚的情感,似乎变得没有价值,甚至有些不合时宜。扭曲吗?扭曲。正常吗?好像又很正常。主角的两难抉择表面上是遵从内心还是向现实妥协,实际上是做一个自己认为的正常人还是社会认为的正常人。

影片承袭了《驴得水》那股辛辣而毫不遮掩的讽刺和揶揄,甚至连先扬后抑的故事走向、平实细腻的叙事风格、细致入微的角色刻画、游刃有余的节奏把控都是一样的。就像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的,这是一部出乎意料展开的爱情片,而且特别符合国情。前进是“渣渣”,后退是全部身家,前半部分矛盾爆发在圆谎上,后来是三角关系,最后是男主的内心。全片的焦点在于探讨憋屈的生活,或者是坦荡地面对内心,这是被物质和欲望所扭曲的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故事的主角只有两个男性,一个富二代,一个打工人。故事实质上围绕男性气质(而不仅是自尊)的塌陷和重建展开。孙同的反击是网文式的“忍辱——触底——暴起”模式,这和雪耻型民族主义很像。如果意识形态可以人格化,那么雪耻型民族主义就是网文中典型的苦逼屈辱男主,他的出路只有逆袭,将仇人一个个狠狠踩在脚下。片子里孙同最后雪耻成功,赢回男性气质,抱得美人,还让富二代失去了女神,虽然这样的结局其实是挺没现实根基的,但这不正是它存在的价值吗?

总有人教我们怎么活,教我们怎么做才不会撞墙。可我们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去撞墙,撞墙的经历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在很多人眼里,活得像个“人样”,是有钱有权出人头地有面子;但还有很多人眼里,“人样”就仅仅是“活出你想活的”,仅此而已。如果你连“自己”都活不出来,就只能做所有人的配角。人生不可能总是快乐的,我认为好的人生,就是快乐大于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做一件事之前,如果你觉得从中得到的快乐会大过其它,那就去做吧,管它是否会摔倒,是否会撞墙,这是我要的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