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人才荒!50年代中製招考素人演員 比演技更比魅力
1955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招考演员进入复试,图为通过复试考验的准女星们合影。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55-08-21 陈明辉)
1951年,中国电影制片厂迁至北投复兴岗(原日军赛马场),并着手开始搭建摄影棚、录音室、行政大楼、资料库等建设,最早主要拍军教片、纪录片,到80年代也有连续剧、歌仔戏等制作服务。
由国防部管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与省政府的台湾电影制片厂,以及党部成立的中央电影公司,同为台湾早期的三大电影制片厂。虽说有三大制片厂,但台湾早期的电影产业却曾经面临人才的问题。就黑白片的技术来说,从洗印、摄影、布景、配音等项目,很少人能对欧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所了解,再说到剧本、演员等方面,也同样有着人才培育的问题。当年的报纸影评,就曾表示国内电影虽不断力求进步,但相较其他国家在电影发展的跃进,略显得保守、缓慢。
1955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招考演员进入复试,图为通过复试考验的准女星们合影。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55-08-21 陈明辉)
1951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在北投的新厂落成,推了台湾电影一大把。新厂落成后,便招考演员拍摄《洛神》,从声音表情、姿态表情等各种演技考验作为评选,当时的中制积极寻找本土演员,也让不少憧憬银幕舞台,却没有演戏经历的男女都有逐梦的机会。当年在报纸上,也曾登报招考的情形,介绍当时入选演员的家世、经历,舆论关注度不亚于中国小姐。
到了1955年,更可看出台湾电影业的转变与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1955这年内,已完成与即将完成的新电影已有10部以上,开创了当时电影事业的最高纪录。在培养新人方面,除了招考演员,其他人才的培育,教育部也开办艺术学校,其他电影公司也纷纷成立剧团,对于早期的台湾电影产业,这说明制片事业日益成熟,渐渐反映民众对电影娱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