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日县曲当乡通门村:群众幸福加倍 逐梦美好时代
(原标题:定日县曲当乡通门村:群众幸福加倍 逐梦美好时代)
本报记者 杨子彦 扎西顿珠
走进日喀则市定日县曲当乡通门村,一面由全村99户村民的笑脸照片组成的“笑脸墙”,格外引人注目。
照片下面,写着每户村民发自内心对党说的一句心里话,表达着村民对党真挚朴素的感情。
西藏民主改革65年来,沐浴在党的阳光下,通门村已经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正沿着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巴桑老人的心愿
通门村意为“看见就羡慕的村庄”,位于珠穆朗玛峰东侧,朋曲与扎嘎曲交汇处。
“病了有医治,老了有保障……”谈起65年来的变化,巴桑老人笑着说,“因为生活太好,现在吃个糌粑都不觉得香了。”
巴桑今年已80岁高龄,是通门村高寿老人之一。她回忆,在旧社会,自己是领主家的“朗生”(指奴隶),没有任何生产、生活资料和人身权利,被当作“会说话的牲畜”。
民主改革后,村里家家户户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牛羊,她清楚记得父辈们高声欢呼、相拥而泣的场景。
拥抱新生活,她第一次尝到肚子吃饱的滋味,第一次感受到新衣服带来的温暖,第一次体会到为家庭劳动的快乐……眼中“家里的酥油灯都比以前更加明亮”。
如今,巴桑老人儿孙满堂。每天就在院里晒晒太阳,力所能及做点家务,享受天伦之乐。
往事悠悠,经过漫长岁月沉淀,巴桑老人对党的感恩之情愈发深切:“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哪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
更让老人感到开心的是,孙子多吉占堆去年从西藏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扎西宗乡的乡村振兴专干,有了稳定工作。
“没想到如今的生活会这么美好,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她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们健康平安,多吉占堆能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多为社会做贡献。”
村干部扎西的转变
出生于1975年的扎西,打记事起,全家人就在为过上更好的生活忙碌。
当时,通门村缺乏农田水利设施,“旱季缺水、雨季内涝”影响收成,加之畜牧养殖规模小,农牧业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1987年,村里组织村民自建水渠,扎西的父亲积极响应,加入背石(建渠材料)队伍,常常早出晚归,满身疲惫。“这是为自己,更是为大家。”面对扎西的不解,父亲这样回答。
后来,自治区加强边境地区建设,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门村建成了水坝、防洪堤,缓解了旱涝问题;引进良种,提高了青稞产量和收益;
(下转第二版)(紧接第一版)
先后修便道、通公路,拉近了城乡距离……一项项举措形成合力,使人力得到解放,外出务工成为当地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走出大山,扎西吃苦耐劳,家庭稳步增收。“每次回家,阿爸啦都会给我讲共产党为民造福的故事,鼓励我继承发扬共产党人不怕苦、能吃苦、能战胜苦的优秀品质。”受父亲影响,他放弃安稳度日的念想,选择竞选村干部,为家乡发展做点事。
2021年,扎西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短短几年,他与其他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一起,履职尽责改作风、抓落实,立足实际强党建、促发展,真心实意办实事、解民忧,团结带领群众推动通门村一跃成为全乡“先进村”。
看着家乡越变越好,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扎西明白了父亲当初舍小家顾大家、鼓励自己入党等行为背后的含义。
“我会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好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扎西坚定地表示。
大学生拉姆的选择
去年9月,通门村“00后”大学生拉姆做了个“大胆”决定——拿出积蓄,回村开甜茶馆。
“刚开始家里人不太同意,想让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我成年了,我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拉姆坦言。
从在乡里上小学,到考上江孜县的中学,再到去拉萨读大学,一切所学、所见、所闻,都让拉姆坚信“新时代奋斗者的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求学期间,拉姆积极参与勤工俭学,积累社会经验,并留意到村里原有的几家甜茶馆并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近几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有不少人愿意返乡发展。特别是农忙、藏历新年等时段,因为生意好,要排队好长时间。”拉姆说,之前她在茶馆打过工,所以萌生了回村创业的想法。“这样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
一晃半年过去,拉姆的甜茶馆生意步入正轨,月收入可达1.5万元。这让她信心倍增之余,又萌生了新的想法:“我今年要考驾照,还要找个培训班精进厨艺,把茶馆经营得更好。”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精彩。通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罗布次仁介绍,受益于国家在西藏农牧区实施的义务教育政策和“三包”制度,目前通门村共有大学生16名、高中生13名,全部适龄儿童实现在校就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相信在未来,通门村学子都能学有所成,在各行各业成就新的精彩人生。”罗布次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