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枢纽建设最新进展来了,上海“流量”未来能否比肩迪拜、新加坡?

当前上海正在打造的东方枢纽项目,

对浦东新区整体、

对上海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

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就在昨天,

《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

正式完成公示。

为了进一步向公众展现东方枢纽地区的规划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规划深化落地和建设实施提供经验借鉴,5月15日,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在浦东新区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浦东新区规划资源局主办。

一心两轴、双环四翼、九组团开放

记者在会上获悉,根据《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的范围地处浦东中部,涉及张江、康桥、周浦等约10个镇,总面积约510平方公里。

在这些区域,形成了海塘、灶港与运河相叠加的独特水系肌理,并且孕育了川沙、横沔、新场、六灶等海派江南文化簇群,汇集了浦东新区60%的历史文化遗存。

与此同时,产业资源要素丰富。辖区内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市级开发区以及4个区镇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空间较为充裕,但产业空间亟待整合提升。

此次围绕东方枢纽定位,

也暴露出该区域与市域交通支撑

有待提升的短板问题。

目前辖区虽然机场客货运规模优势显著,但对长三角腹地的辐射能力不足,市外客流比例低于国际顶尖枢纽机场。且地区已建成轨道线网密度远低于浦东新区外环内水平,整体交通配置北重南轻。

基于这样的区位特点,本次规划提出将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落实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引领示范区。统筹区域内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东方航空城等各板块形成智慧畅达的全球枢纽、新质高效的未来引擎和生态绿色的魅力区域。

规划方案整体形成一心两轴、双环四翼、九组团开放棋盘式的空间格局。其中:

一心为生态绿心,打造蓝绿交织、水绿共融的生态绿心。两轴为东西向通江达海的开放创新轴和南北向串联城镇的历史人文轴。双环是依托八条特色大道交通廊道,形成两个特色功能环。四翼是以生态绿心为核心,东南西北分别打造东方航空城、惠南未来城、张江科学城、国际文旅城。九组团是基于井字形生态网络,突出特色功能导向,形成9个特色功能组团。

根据座谈会上透露的情况,

东方枢纽项目大致上分为7个片区。

市民期待的上海东站项目地处A片区,

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展开建设。

强化内外双循环

站在全球格局中建设东方枢纽

座谈会现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伍江指出,从浦东的地理位置所能够承担的人流、物流来看,当前现有的流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需要依靠进一步提升东方枢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来实现。

以迪拜为例,它本身没有港口,空运、陆运也并不发达,但是充分利用了其处在全球南北交通和东西交通的十字岔口的独特优势,把自己做成了全世界的枢纽。如今,迪拜的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机场,阿联酋也成了全球的物流中心。

新加坡的成功也很值得参考。面对上海、釜山、东京这样强大的东亚竞争对手,它还是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大的航运中心。最近对方甚至在思考陆路运输问题,要把新加坡和北京连接在一起。也许人们会觉得,开过去20多小时怎么可能有人乘坐?但大家忽略了它背后的物流价值,一旦通车,将带来巨大的物流体量。

回头看上海, 实际上在全世界没有比浦东地理位置更好的地方。 我们不仅可以支撑世界大循环,我们还有巨大的内循环体量作为依托。两者结合在一起,节点就是浦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东方枢纽的站位还可以更高。

伍江认为, 浦东本身的发展,也有望借力于东方枢纽。 目前东方枢纽的辐射范围还可以再拓展,特别是应该加强向北和陆家嘴、张江、金桥,向南和临港的一体化。与此同时,强化城市服务功能。要努力把东方枢纽及周边区域建设成上海城市公共服务的高地。这样才能把全世界的人、钱、物更进一步集中过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注意到,伴随东方枢纽的建设,外界持续讨论浦东和虹桥的关系。“我认为, 浦东和虹桥是两翼,要两翼齐飞,更要看到两翼的差异。一个链接世界,一个盘活腹地。 未来,不论是通过高铁或其他运输形式,一定要做好这两者之间的衔接,才能够真正实现内外双循环的高效协同。”

城市的尽端能否成为世界的中心?

2007年前后,伴随虹桥枢纽的开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成立。院长孙娟认为,17年间虹桥开发的内在逻辑,实际上对今天的东方枢纽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 如何平衡好区域逻辑、交通逻辑、城市逻辑三组关系上。

她建议,今天长三角地区,大量优质产品希望能够找到国际市场,迫切需要一个链接外部的新节点。 东方枢纽的建设要放在长三角各城市产业体系之下,思考怎么融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这样才能做更符合市场逻辑的事情。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也指出,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远景下看待东方枢纽规划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的规划一定要有调整的柔性和实施的包容性。不是说图画了以后就不能动了, 要有未来容纳产业的可能,有接入其他端口的机会,东方枢纽建设必须算经济大帐。 ”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张勇认为,规划中要有具体的产业地块考虑和布局。“目前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在生物医药、民用航空、高端装备方面有基础。 建议一定要构建一个高水平、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包括要考虑布局一些未来产业,如新材料、储能、合成生物、免税经济、医美经济等。

此外,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匡晓明围绕江南意蕴营造、文旅产业布局;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中国区总经理葛海瑛围绕站城融合、城市活动目的地等方面,均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上海东方枢纽及周边规划征求意见

4月15日,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进行为期30天公示,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根据草案公示,至203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03.2万人。

《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规范范围北至川杨河、西至沪芦高速、南至大治河、东至海岸线,总面积约51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北至龙东大道、西至沪奉公路、南至大治河,向东涵盖九段沙、江亚南沙部分海域,总面积约890平方公里。

在公共中心体系方面,规划完善形成四级公共中心体系,优化地区空间结构,提升城市能级,为建设高品质城区实基础。城市副中心包括张江和川沙2处城市副中心。张江城市副中心以科技体验和水绿交融为特色打造科创型城市副中心,川沙城市副中心以国际旅游、生态休闲为特色打造文旅型城市副中心。同时,规划形成川沙、唐镇、惠南、科南、广兰路5处地区中心(新市镇中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杜晨薇

微信编辑: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