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观察丨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的“血脉”,中国对外投资增加对东盟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联系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中国的中小企业走向东盟。未来要如何助力双方实现双赢?东盟各国的投资政策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系列话题,都在中国—东盟中小企业产业链商务对接会得到了解答。

11月15日-18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在广州举行。据悉,中博会已经走过18届,今年聚焦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数字化转型主题,集中展示了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最新产品和发展成果、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和解决方案等。截至今年,中博会累计参展企业达5.4万家,进场客商和观众超过392万人次,有力促进了国际中小企业交流合作,也见证了全球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中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15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中小企业产业链商务对接会,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全方位合作,展现出中国扩大与东盟合作共赢的决心。

会议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还发布了名为《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可行性研究的八个问题》的报告,解释了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含义,分析这一共同市场给全球带来的好处,以及从智库的角度,促使共同市场落地给予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丰硕的经贸成果可见一斑。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东盟继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外贸总值的15.8%。其中,对东盟出口2.36万亿元,增长13.7%;自东盟进口1.56万亿元,增长5.9%。

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主体,也是推动双方友好关系的使者。大部分中国—东盟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更多是“抱团生长”,以惠民生的目标出发。有分析认为,凭借着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显著特点,有利于地区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推动创业创新和扩大就业,实现互利共赢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们各个经济体的血脉,占据我们商业活动的大部分,并且为地区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活动一开始,柬埔寨工业、科学、技术和创新部国务秘书SON Senghuot 就阐述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进一步强调,中国和东盟的产业以及供应链融合表明,这不仅是经济机会,还代表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伙伴关系的共同承诺,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的各种不确定性。

SON Senghuot 认为,本次活动的关键目标之一,是确定一些机会,使得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的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在竞争力非常强的全球经济下繁荣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技术、技能以及在创新实践上进行投资,使得他们能够加强、提高生产力,并确保我们的中小企业在全球竞争力得以保持。

当前中国和东盟都在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合作和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出台多种配套措施,将“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区域增长,支持落实《东盟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5)》”写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在此基础上,中国要如何继续支撑中小企业走向东盟,最终实现双赢呢?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主要关注三点:首先,虽然当前中国和东盟还未真正实现单边开放,但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步,体现出中国对推进全球化的重视;其次,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正在进行,是在2.0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代产业。而且现在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要从中小企业开始,要改变经营模式,在中国-东盟“10+1”的基础上进行布局;第三,在构建中国东盟大市场的过程中,要对接好共同的规则和标准。

谈到相关的规则合作,新加坡DEPA国际中心副主席董事、RCEP国际中心执行董事陈雅丽表示,《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跟RCEP以及其他框架协议不同,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而且涵盖范围很广,包括先进科技比如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以及区块链等,还有关于解决跨境数据壁垒方面的内容。

再者,陈雅丽认为新加坡跟东盟其他国家也有不同的框架协议,而大湾区中小型企业也有不同的协议政策,双方可以对接沟通,并深化合作。

中国不仅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还在迅速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这凸显了中国投资对东盟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分析称,2022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激增至154亿美元。可见,中国在东盟的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加。会议上,来自东盟的嘉宾们积极分享东盟国家投资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主要的作用引入该地区的一些投资,并且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为此,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人力资源发展的计划,以及开展一些项目本身来支持投资。”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发展理事会的首席运营官Dato Ragu Sampasivam说道。

Dato Ragu Sampasivam进一步表示,他正在关注东海岸区域的重点投资活动,比如电动车、可再生能源等,而这些领域都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以寻求很好的合作。此外,其实东海岸经济特区还是马来西亚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区域之一,这里有成熟的生态体系,后续还可以关注消费领域以及化学品的下游产业,这些都是可以与大湾区进行创新合作的领域。

近年来,泰国多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日益增强。特别是2023年,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申请数量创新高,投资总额达319亿元人民币,占泰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4%,比2022年增加了106%。

泰国商会华南边贸分会主席Chaowchai Jiemvijid直言,泰国吸引投资的一大优势在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发展较好,而且有非常强大的供应链以及支撑性的产业。另外,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力度,比如没有出口的要求以及外国货币的限制等,在机械进口方面也会给予关税减免。

谈到未来进一步吸引中国投资方面的举措,与会嘉宾们各抒己见,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马钦州产业园前总裁、马来西亚智库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执行董事翁忠义提出,为了深化中马以及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和跨文化培训,以减少纠纷并提升管理效率;

第二,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优惠,深入了解马来西亚的双边和区域自贸协议等协定中关于原产地的优惠规则和关税优势,有助于中资企业提高竞争力,通过与马来西亚海关以及FDA咨询机构合作,让企业更好地享受优惠;

第三,促进双方在数字化与绿色能源的合作,凭借马来西亚不断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中资企业可以将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数字运营中心,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和金融科技领域,同时双方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马来西亚实现2050年国家能源转型路线的目标。

第四,支持马来西亚员工的技能发展。随着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增加,双方可以优先推动本地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领域,通过马来西亚教育机构的合作,填补技能缺口,培养高素质高素质的本地人才队伍,巩固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第五,推动本地化和中小型企业合作,以应对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中资企业应该与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加深合作,通过合资并购,共同研发和强化本地生产线,建立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助力中资更深层次的融入本地市场,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