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分!科幻剧《三体》最烧钱的一场戏,古筝行动有多炸裂?

说起国内最大的科幻IP,那一定是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无疑了。

刘慈欣凭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便一举拿下了科幻界的最大奖项——雨果奖,

腾讯与奈飞都拿到了小说的影视改编权,我们的国产剧《三体》率先出世了。

剧版《三体》播出后,以过硬质量及其对原著的精准还原,获得了高口碑与高收视。

原著党与剧迷都对这部科幻剧赞不绝口,豆瓣评分高达8.7分。

《三体》可以说是将国产科幻剧的水准提高了一个层级。尤其是整部剧的高潮“古筝行动”,制作水准一流,对于原著中的经典名场面的还原,精准度非常高,令人看得不由自主屏住呼吸,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古筝行动在第29集呈现,它近乎完美地还原了原著,带来堪称大片的观感体验,也是剧中最烧钱的一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筝行动”的全过程。

1、《三体》会议名场面,大史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首先是古筝行动的计划与筹备阶段,剧中再现了常伟思将军主持的会议名场面。

常伟思宣布,我们与地外文明的战争开始了。这次的目标便是夺取“审判日”号上被截留的三体信息,“审判日”号目前正以合法的身份行驶在巴拿马运河上。

由于不知道三体信息被存储在哪里,所以达成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全面占领“审判日”号,但要防止敌人在这个过程中销毁三体信息,而敌人若觉察到危险,在存储设备上打上一梭子,只需要10秒钟。这就需要我方采取行动在10秒钟内令全船人员失去行动能力。

与会者都是各国精英,纷纷提出各种建议。

斯坦顿上校建议使用球状闪电,但被研究球状闪电的专家丁仪给否了,因为球状闪电进入封闭船体需要游荡一段时间,短则十几秒,长则一分钟或更久,达不到要求。

有人说用中子弹,但中子弹不能瞬间致死,中子弹攻击之后,船里的人剩下的时间够开一次会了。

有人提议用震荡炸弹和次声波,但震荡炸弹虽然可以瞬间把人震晕了,但只能局限在一两个房间,目前没有能针对审判者号那么巨大船体的型号。

而次声波还在试验阶段,按照目前研制出的功率,顶多让船里的人头晕恶心而已。

方案一一被提出,然后逐一否决。

这时,大史站出来,提出了他的超级邪门的方案。

他拿起斯坦顿上校的两支雪茄,在会议台的两端各立一支,演示说:这是运河,这是河岸,两根柱子中间系上汪淼研发的纳米飞刃。

这就是“古筝行动”的雏形,创意来自大史,纯原创。

大家开始探讨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纳米飞刃切割到三体信息的存储设备怎么办呢?

丁仪解释,如果这些硬盘光盘被切割,由于纳米细线非常锋利,切口会非常平整,按照现有技术,里面的信息可以被复原。

另一个考虑是,纳米飞刃如此锋利,那么两岸的两根柱子又能否承受得住飞刃,会不会出现柱子被切断的情况?

这个问题被汪淼解决了,飞刃两头粗、中间细,而且有片状纳米材料,可以作为垫片用在飞刃与钢柱的相接处固定。

另外,由于飞刃非常细,是发丝的十分之一,肉眼看不到,所以可以在这些材料上标记一些荧光材料,这样在特殊光线的照射下,就可以检查确认飞刃是否绷紧且排列整齐。

审判日号高31米,吃水8米左右,综合考虑之后,大家决定放弃水下的部分。

运河最窄处150米,算上岸上架设的距离,每根纳米丝160米的长度足够了。汪淼现场计算了现有的纳米材料可支持的纳米丝最小间距是50厘米。

这时安静了许久的大史插了一句:这船得白天过河。夜里船上的人得睡觉,躺着或趴下,那50厘米空档太大了。白天不管是站着坐着或蹲着,50厘米足够了。

一位与会的军员对大史说:你真是个魔鬼。

虽然这话听上去有点“魔鬼”,但也算是对大史变相的赞誉了吧?

大史果真如他会议前与汪淼吹牛说的那般,一鸣惊人,独领风-骚了。

然后只剩下一个问题,在盖拉德水道两端拉上纳米飞刃,如何确保其他船只安全通行?

技术细节还是汪淼来完善,每一根柱子的两端都安装了活动的绞机,既可以横卧在岸边,又随时可以立起来。

每根纳米丝,在岸上都连接一段普通钢丝,钢丝绑上重物,令纳米丝坠入河底。

等到审判号前的那一艘船通过,收回普通钢丝,将纳米丝固定于两侧钢柱,钢柱立起来,就在盖拉德河道之间织起了一张杀人于无形的飞刃之网。

2、斯坦顿上校与汪淼的对话,巧妙规避了电车难题

“古筝行动”方案通过之后,审判日号距离盖拉德水道还有96小时的行程,这是留给联合作战队的准备时间。

常伟思将军做了任务部署,由亚洲战区作为古筝行动的总指挥,欧洲战区负责水道两岸的工程建设,斯坦顿上校负责前线指挥,汪淼及其团队为古筝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在原著小说中,古筝行动其实面临着“电车难题”,审判日号上有无辜的船员,为了大局,其实是牺牲掉这小部分人的。

剧中对此进行了改编,巧妙地规避掉了“电车难题”,算是取了个巧,避免陷入这种两难处境的道德争议。

这个巧妙的解法,剧中是通过斯坦顿上校与汪淼的对话来完成的。

汪淼对斯坦顿上校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这次行动会不会伤及无辜?

斯坦顿上校告诉汪淼,这艘船可以说是穷凶极恶了。

他们对船上人员进行了调查,他们当中有恐怖分子、连环杀人犯、海盗、无差别杀人犯。

斯坦顿感叹,咱也不知道伊文斯是从哪里召集了这么一批恶棍,这简直是一艘恶魔之船。

这还不够,斯坦顿这时给汪淼介绍了他的一位“老朋友”。

当年他抓了十几个恐怖分子,其中就有恩佐,后来恩佐越狱了,在斯坦顿家附近蹲守了一个月,趁着斯坦顿太太不在家,他杀了斯坦顿7岁的小儿子,从喉部割到胸膛,尸体挂在门外。这一幕此时正在审判日号上重演。

斯坦顿与恩佐的这一段仇怨,在原著中是没有的。他与汪淼的这一段对话,都是影视剧中为了规避“电车难题”而进行的改编。

这一段改编,在不改变原著味道的基础上,巧妙地处理了“古筝行动”面临的道德难题,为冷酷的作战行为赋予了完整的道德正义性,增添了情感冲击力。

3、“古筝行动”现场全过程,令人屏住呼吸,场面太震撼

影视剧中关于“古筝行动”的整体呈现,可以说是电视剧配置,电影级享受。

审判日号船体的镜头,与汪淼用望远镜观察的镜头交替呈现。

氛围紧张,像一根拉满的弦,令人屏住呼吸。

汪淼作为一名科学家,与斯坦顿上校这种军人不同,他没见过这种场面,整个过程极度紧张,不停地冒汗。

他从望远镜中看到瘫倒在船板上的人及血迹,本能地把脸别转开来,不忍直视。

剧中对血腥暴力场面的处理也相当含蓄与简洁,没有给直接的近距离镜头,而是通过望远镜拉远了的镜头来呈现。

对于恩佐之死的处理,更加巧妙,他先是看到船舷上的救生圈,悄无声息从中间断裂掉落在地,然后镜头给到了他的身形投射在船舷上的影子,轰然解体倒地,以影子的形式呈现,这种影像处理方式很高明。

船长从窗口看到甲板上的变故,但根本没时间给他做出反应,震惊之余,死亡之刃已经划过他的身体。

伊文斯之死,是在船体内部房间里,先是墙上的装饰画被切去一段,然后伊文斯的衣角被割断,镜头往前推进,室内断电,伊文斯惊恐地望向自己的腰部涌出血来,瞬间解体瘫倒在地。

船体遭遇纳米飞刃整个过程的展示,从远镜头里展示整个船体,到镜头拉近,露出割裂的船体近镜头细节,不但展示了外观面,而且展现了船体内部分崩瓦解的画面。

同时交替穿插着联合作战队这方的镜头,机器中的监视画面,汪淼望远镜镜头里的画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古筝行动的全过程。

审判日号层层解体,歪斜着撞向河岸,船体起火,层层叠叠塌陷下来。

空中战机直飞而来,陆地一辆辆军用卡车飞快赶赴现场,消防车驶进来,跳下一列消防员灭火。

特种兵们从直升机中吊索而下,深入审判日号内部,搜寻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

行动迅速,有条不紊。

这一次“古筝行动”,从筹备部署,到具体实施,只有96小时的时间,高效迅捷,虽过程紧张,但稳步推进,大获成功。

这一集的特效与实景,效果很赞,应该是本剧最烧钱的一集了。

即便是这样,剧组也没有条件真去巴拿马运河去现场拍摄,而是在浙江找到相似地形,用实景加实体置景,再加CG特效的方式,还原了巴拿马运河盖拉德水道的地貌。

光是这一场戏,就拍摄了23天的时间,还有复杂的后期制作,更是要在技术上精雕细琢,特别花时间与钞票。

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剧版《三体》“古筝行动”这一段戏出来,场面炸裂,效果惊艳,还原度非常高,这样高水准的影视呈现,让一向吹毛求疵的原著党们都表示非常满意。

鹅厂的这次《三体》影视化可以说是非常成功,没有辜负这样经典的科幻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