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名里的“斯基”、“夫”、“娃”,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

在世界史上,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体系。其中姓名起名文化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上千年的姓氏文化一脉相承,每一代人的名字差别不大,但均有着不同时期的时代符号。只是在封建社会,稍有权力和地位的人,除了名之外,还搭配有“字”。

但无论如何,对于我国姓氏文化基本上国人都司空见惯。然要说起外国人的姓氏,一般人还是比较陌生。

比如,与我国同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他们的名字里常常会出现常用的“斯基”“夫”和“娃”,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故事呢?

接下来,文史君和大家聊聊俄罗斯的姓氏文化。

与我国姓氏文化相比,俄罗斯的姓氏文化要晚得多。在14世纪之前,俄罗斯人是没有姓氏的。

直到14世纪,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下,一些贵族才开始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姓氏。

最初贵族们在名字上加上姓氏,主要是为了彰显自身的尊贵,要与平民划清界限,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自己家族对土地的永久占有权。

到了16-17世纪,一些拥有土地但没有贵族封号的领主也照搬这个法子,给自己名字加上了姓氏,标志着家族性的利益拥有和继承。

要知道,那时候俄罗斯人是没有姓的。早期他们为了接地气,只好就地取“材”,和日本姓氏的就地取材一样。

如著名大臣舒伊斯基的姓源于苏雅河、公爵库尔布斯基姓氏的灵感则源于库尔巴河。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商人风光地登上了经济舞台,这时候他们也为了彰显地位,开始给自己起姓氏,那时候他们脑洞大开,开始化用自己经营的商品的名字来作为姓氏。

直到1861年俄罗斯的农奴制被彻底废除后,姓氏权才扎扎实实地到了全体民众的手里,俄罗斯的姓氏文化也才算真正发展成熟。

只是有趣的一点是,虽然当时姓氏已经脱离了等级色彩,但很多平民为了攀富贵,依然会选用当年贵族的姓氏。

如早些年贵族们一致青睐的“地域+斯基”,在那一时期成为众多俄罗斯人抢用的对象。

俄罗斯的姓氏看起来比较随意,但是其背后也是暗藏玄机的。尤其是俄罗斯姓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父称”,它联系着每一个家族和个人。

所谓富人有父称,穷人有绰号,古俄罗斯文献记载,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无姓的俄罗斯人打交道,靠的就是父称和绰号。

所谓“父称”,其实回答的就是“父亲是谁”“你是某某之子女”的问题,时间长了,一些父称流传下来,成了俄罗斯姓氏的“最强养料”。

苏联时期的人名学家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尼科诺夫就做过统计,俄罗斯人最常使用的父称姓氏有十个,分别是:

伊万诺夫、库兹涅佐夫、斯米尔诺夫、波波夫、瓦西里耶夫、彼得罗夫、费德罗夫、索科洛夫、米哈伊洛夫和肖斯塔科夫。

值得一提的是,父称在语法上往往是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后缀,但男女的父称语法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男性的后缀多被翻译为维奇、斯基,女性的父称多以阴性结尾,翻译过来便是“娜”、“娃”之类的。

一般来说,俄罗斯人的名字会分成三个部分:名字、父称和姓氏。十月革命后,这样的结构作为规范被固定下来。

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其全名为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普京,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符拉基米尔是他的名字,意为支配世界,而符拉基米洛维奇是父称,我们俗称的普京,则是他的“姓氏”。

首先,在结构上,俄罗斯的姓氏通常由名字、父称和姓氏组成。而中国的姓氏通常由姓和名组成,其中姓在前,名在后,没有父称。

其次,在字数上,俄罗斯的姓氏可以非常长,有时甚至超过10个字。而中国的姓氏通常不超过四个字。

此外,在家庭名的使用上,俄罗斯人通常会使用自己的父亲的姓氏作为家庭名,而中国人通常不使用家庭名。

另外,在称呼方面,对于俄罗斯人的姓名,需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和地位来选择适当的称呼方式。如,对于俄罗斯男子可以使用“先生”、“博士”等尊称,对于女子可以使用“女士”、“夫人”等礼貌的称呼。

而中国人的姓名通常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和性别来选择称呼方式。如对于中年男子可以使用“王老师”、“张先生”等尊称,而对于年轻女性可以使用“小张”、“小陈”等亲昵称呼。

读者们,关于“俄罗斯的姓氏文化”,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