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武商33亿收购南昌苏宁广场 苏宁债务化解进行时
首次落子省外。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陈红霞 实习生 钱姣姣 武汉报道
武汉国资出手接盘南昌苏宁,或给苏宁当下并不明朗的债务危机带来转机。
9月14日,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武商”)连发三条关于收购南昌苏宁广场项目资产的公告。公告显示,鄂武商拟收购南昌苏宁置业有限公司持有的南昌市东湖区广场北路以东、省府北二路以南控规SF01-04、SF01-05地块在建商业项目。收购项目总价款为33亿元,其中南昌苏宁广场项目中资产对价为21.12亿元,公司支付给未来一定期间内总包方等施工方、供应商的价款为11.88亿元。
鄂武商表示,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继续推进项目的建设,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打造南昌标杆性商业综合体,公司将借此在湖北以外布局落子,扩大公司商业版图。
南昌苏宁广场项目易主武商
为了拿下南昌苏宁,鄂武商在整体收购资金安排上煞费苦心。
鄂武商表示,待收购资产过户至公司名下后,公司办理抵押手续,以南昌苏宁广场1-4地块和1-5地块项目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向兴业武汉分行提供抵押,适时转现房抵押,申请贷款不超过19.8亿元,贷款期限不超过7年。
根据上述公告,南昌苏宁项目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广场原省政府大院地块,是南昌老城区最核心区域和南昌市商业的黄金地段。项目总占地面积约77.97亩,总建筑面积约31.21万平方米。
除此之外,鄂武商还将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武商南昌商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由该全资子公司受让南昌苏宁广场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定位为集聚奢侈品零售、娱乐体验、生活时尚、文化艺术、健康生活及餐饮美食等于一体的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目前开发建设工作尚未完毕。鄂武商收购之后,计划将该项目定位重奢商业综合体项目,要引入国际众多一二线奢侈品牌,大多系首次在江西市场登陆。按照原定计划,项目将在2022年起进入工程收尾、竣工验收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鄂武商是湖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商业企业,其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的中苏友好商场。1986年,武商集团在全国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1992年,“鄂武商”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商业第一股。武商集团武商MALL由旗下武汉国际广场、武商广场、世贸广场三家购物中心及武商里构成,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购物中心组合群。
目前,鄂武商所有商业地产均集中在湖北地区。其2021年半年报显示,下属有国际广场、武商广场、世贸广场等10家购物中心,坐落于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仙桃市、黄石市、老河口等核心商圈,超市业务布局湖北省内武汉市及多个二级城市。此番将业务延伸至南昌,也意味着鄂武商的商业版图首次走出了湖北。
苏宁债务化解进行时
事实上,自从去年年底以来,苏宁的债务危机就浮现在公共视野中。此后,苏宁也尝试采取多种方式化解债务危机。
2020年底,苏宁控股集团股东张近东、张康阳等将公司全部股权质押给淘宝,总出质股数10万股,合计出质股权数额10亿元人民币。在此之后,关于苏宁资金链断裂的传闻就不绝于耳。
今年2月25日,苏宁易购公告称,拟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预计转让比例为20%至25%,股权受让方属于基础设施等行业;2月28日,深圳国资旗下的深国际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鲲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148.17亿元的总价受让了苏宁易购23%的股票。
但这笔控股权转让的买卖最终并未能如愿。6月22日,一张有关苏宁置业的截图在网上流传。再次把苏宁的债务危机拉入公众视野。截图显示,苏宁置业将会破产,物流和易购由阿里接盘持股40%,金融业务则留在张近东手上。随后,苏宁置业在其官方微博上予以回应:“关于网络谣言,我司已报警。”
7月5日,苏宁易购连发多条公告,将引入江苏国资和产业资本战投,深圳国资退出。根据公告,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拟将上市公司16.96%的股份转让给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股份转让价格均为人民币5.59元/股。
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系由南京新兴零售发展基金、华泰资管、阿里巴巴以及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组建的联合体。其中,阿里为该基金的最大出资方。
债务危机一直未得到解除的苏宁也面临高层易主的情况。7月12日,苏宁易购宣布,原董事长张近东向董事会提出辞职。7月29日,苏宁易购的当家人变更也尘埃落定,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出任董事长,原苏宁易购高管任峻任总裁,张近东退出。
目前,苏宁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苏宁易购,但苏宁易购自2014年开始已连续七年亏损。苏宁易购2021年半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36.06亿元,同比下降20.96%;净亏损34.52亿元,2020年同期净亏损1.67亿元,同比扩大1972.06%。
此番借助南昌苏宁的出售回款33亿元,苏宁能否成功走出债务泥潭还有待时间考量。
(作者:陈红霞,实习生钱姣姣 编辑:李清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