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之舞传达王羲之精神世界
谭一梅在舞剧《永和九年》中饰演“鹅”。
谭一梅
说到鹅,你或许会想到童年记忆中那首朗朗上口的《咏鹅》,又或许会联想到书圣王羲之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中领悟的书法之韵。10月22日,在四川大剧院的后台,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一位与“鹅”有着不解之缘的青年舞蹈家——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首席演员谭一梅。当晚,她在舞剧《永和九年》中饰演“鹅”,其曼妙的舞姿、灵动的肢体,将鹅的优雅与灵动演绎得淋漓尽致。“后之览者”探寻王羲之与鹅的联系 千年前,一场“群贤毕至”的兰亭雅集,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还有“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的生活雅趣,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壮阔情怀。舞剧《永和九年》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魂,巧妙地在编舞、叙述、舞台设计等方面与之相契合,将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化作舞剧篇章的主题与情感推进的线索,全景式地再现了这幅书法巨作的传奇历程。 在第一幕“游目骋怀”中,该剧借“王羲之与鹅”的民间传说,深刻诠释了王羲之行书“师法自然”的精髓。舞台上,“曲水”之舞与“大鹅”之舞交相辉映,仿佛“水”随人意动,“鹅”通人情语。作为剧中“鹅”的扮演者,谭一梅坦言:“让《兰亭集序》在舞台上‘活’起来,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从东晋到唐朝,再到现代,跨越千年,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是‘后之览者’,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在谭一梅的眼中,演“鹅”并非简单地模仿鹅的形态,而是需要深入理解王羲之与鹅之间的精神联系。“我会从王羲之的视角出发,探寻他为何对大白鹅情有独钟。在观赏与投喂大鹅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他正是从鹅的体态中汲取了书写的灵感。而且大白鹅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的灵动让它不简单。鹅的洁白、卓尔不群,也正是王羲之精神世界的写照。”舞动鹅影用艺术力量打动人心 为了将“鹅”这一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谭一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她不仅反复研读剧本,深入了解鹅的习性,还亲自投入书法练习之中,通过笔墨的勾画,解读鹅的肢体语言。她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力求将鹅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角色虽然不是人类,也不像王羲之那样拥有充沛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但我也会找到这个角色的闪光点、找到我自己的闪光点。”舞台上,谭一梅仿佛化身为真正的鹅,每一个舞步都轻盈而优雅,每一个转身都流畅而自然。她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讲述着鹅与人的故事,传递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与共鸣。 “我希望我的表演,能让观众感受到鹅的美丽与纯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我相信,艺术是有力量的,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谭一梅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刘玮 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