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霉消杀促减损 颗粒归仓保安全
来源:环球网
从田间到仓廪,粮食的安全储存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清除杂质、脱水烘干、杀菌除虫是确保粮食质量、减少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入仓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减少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安全、完整地进入消费者的餐桌。
清除杂质:纯净是安全的起点
粮食中的杂质,如秸秆、灰尘、碎粒等,容易吸湿并导致粮食局部温度升高,进而引发霉变。清除这些杂质可以降低粮食的呼吸强度,减少水分蒸发和积聚,从而防止粮食发热霉变,确保粮食的安全储存。
同时,杂质往往是害虫的藏匿和繁殖场所。通过清除杂质,可以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减少害虫滋生,降低害虫对粮食的危害。
以小麦的烘干和过滤举例,在烘干过程中,小麦会经过两道过滤,首先通过滚筒筛去除长的杂质如麦秆,接着通过风道穿过一张滤网,利用风力将湿润的、小的杂质从粮食中分离出来。这种过滤方法能去除小麦中的大部分杂质,大大提高小麦的纯净度。
此外,在粮食入仓的过程中,会采用专门的设备和工艺来清除杂质。例如,通过开启闸门继续出粮的过程中,若出粮口堵塞或出粮不畅时,应按照出粮口排堵操作规程进行处理,优先采用仓外作业排堵方式,通过长杆扰动粮堆实施排堵。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粮食的质量,还为后续的储存和管理提供了便利。通过有效的杂质清除,可以减少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虫蚀和霉变,从而降低仓储损耗,确保粮食的安全和新鲜度。
脱水烘干:延长粮食的“保质期”
粮食在收获后含有一定的水分,这些水分会促进粮食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晾干能减少粮食中的水分含量,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减缓其代谢速率,从而延长粮食的储存时间。
对于小麦等粮食作物,其储藏特性表明,通过晾晒降低水分含量是非常重要的。小麦的种皮较薄,组织结构疏松,吸湿能力较强,因此,在入仓前晾干可以有效控制水分,防止吸潮发霉,同时也是为了在后期的储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控制水分,保持粮食的品质。
此外,晾干后的粮食在入仓时还可以采取一些传统的储藏方法,如趁热入仓密闭储藏,这种方法利用高温杀虫抑菌,使粮食长期安全储藏。而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粮食,如稻谷,应避免高温曝晒,而是通过晾晒或烘干来降低水分。
据安徽日报报道,安徽萧县目前累计建成粮食烘干中心16个,在萧县庄里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设备日烘干能力超过300吨。“粮食烘干能力建设,是粮食归仓的关键一环,这个烘干中心去年10月刚建成,便发挥了大作用,秋季烘干高粱1680吨。”萧县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赵兴亮说。
杀菌除虫:减少粮食入仓损耗
粮食在生长、收获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携带病菌和害虫。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杀菌处理,这些病菌和害虫会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繁殖,导致粮食变质、发霉或生虫。
有效的杀菌措施可以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粮食损耗,提高粮食的利用率和经济价值。处理方法根据季节和具体储粮条件尽可能采取物理杀虫方法,如:日晒、冷冻、压盖、过筛等。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化合物,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谷物因真菌毒素的污染而影响食用。通过杀死或去除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稳定化食品品质,有效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粮食是具有呼吸和代谢作用的生命有机体,从粮食收获到“入住”仓库,任何一个环节保管不当,都可能影响粮食品质。如今,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为粮食“新鲜”进仓、安心“入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文/许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