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晚期不等于末期 基因检测助医师精准用药

随着医学技术发达,肺癌诊断晚期不等于末期,透过「分子分类」协助找到标靶药物,肺癌治疗已出现更多机会。(图/行动基因提供)

近十年,国人罹患癌症的年纪逐渐下滑。以肺癌来说,除了遗传基因影响之外,日益严重的空污加工食品环境因素,都让肺癌发生率居高不下。根据台湾癌症基金会统计,平均每44.7分钟就有1人罹患肺癌,但幸运的是,肺癌却也是拥有最多治疗方法的癌症之一,还有基因检测技术可协助医师做出更细部的治疗决策,避免无效用药

肺癌晚期现曙光!「分子分类」助找出标靶药物

临床上,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新竹台大分院教学部主任暨胸腔内科医师柯政昌表示,国人罹患非小细胞肺癌为大宗,小细胞肺癌则占10~15%。其中,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肺腺癌则占60~70%。

医师表示,有吸烟习惯者易罹患小细胞肺癌,但无论吸烟与否都有罹患肺腺癌的可能。若是不吸烟却确诊肺腺癌,那就可能是空污、环境致癌物质影响。

柯政昌医师说,在民国94年以前,当时尚未出现标靶药物,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只能化疗,平均存活率低于半年,肺癌晚期确实就是末期,但随着医学技术发达,晚期不再等于末期。

医师表示,多数国人在诊断出罹患肺癌时,有6成的患者已转移,成为无法手术治愈的第四期肺癌。所幸,随着精准医疗发展,肺癌分类的方式趋于朝向「分子分类」。原因在于肺腺癌的癌细胞中,具有ALK、ROS1、EGFR等等的主要驱动突变基因,现在透过基因检测,即能得知患者突变的基因,协助医师找出对应的标靶药物,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

那么,医师究竟如何透过基因检测,打造个人化医疗?柯政昌医师表示,针对肺腺癌的病人,会积极鼓励进行基因检测,因为目前肺腺癌的基因突变皆有标靶药物,而且使用标靶药物治疗,患者的病况稳定期可以维持3-4年,这段期间不需要化疗。因此找出基因突变、侦测,患者才能获得精准的个人化医疗。

柯医师指出,目前已经有针对癌症组织检体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技术(NGS),一次检测13个标靶用药外显子点突变与遗失,以及8个标靶用药融合基因组合的技术,来解析更多用药相关的重要参考资讯,只要8个工作天,就能提供患者个人专属用药的策略报告及深入的基因变异资讯,可以协助医师进行更精准的换药治疗。

利用次世代定序技术解析更多肺癌用药的相关参考讯息,可以协助医师更精准的换药治疗,检测大约需8个工作天。(图/行动基因提供)

柯政昌医师补充,以往传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基因检测精准度较低,且初步筛选仅能侦测到8成,容易漏掉罕见的突变基因,但是随着技术精进,更多基因检测拥有多种服务项目,像是转移到脑部骨头等无法切片的情况,也能采取液态切片,由血液中找到癌细胞的突变基因,并且只需9-10个工作天即可检测完成,以协助医师进行换药治疗。

积极治疗、相信专业 晚期不再是末期

「肺癌第四期的病人,不用想太多,好好配合医师治疗,就有机会长期存活」柯政昌医师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即是在尚未有标靶药物之时,有位刚退伍、年仅20几岁的男子,起初因胸闷、很喘来就诊,没想到确诊肺腺癌第四期,接受化疗依旧在短短2个月离世,柯政昌医师感慨的说,若他生在这时,绝大多数病人可以存活2年以上。

随着医学进步,标靶药物的精准治疗已看出成效。柯政昌医师分享,有名40多岁、不吸烟的女患者,接受第一代标靶药物治疗3年多才恶化,目前正进行第二代标靶药物治疗,确诊至今已4年多,目前仍然正常上班工作;园区工程师当时31岁确诊罹癌,虽然已转移至脑部,但每个月都去医院领取第三代标靶药物,目前依然手脚灵活、正常工作,距离确诊至今已经6年。

新竹台大分院教学部主任暨胸腔内科医师柯政昌医师特别提醒,即使是被确诊肺癌晚期,积极配合医师,善用各种精准治疗技术,对抗癌症不是梦。(图/柯政昌医师提供)

最后,柯政昌医师表示,确诊肺腺癌患者的年纪很多介于30-50岁之间,大部分患者的小孩都还小,但有了精准基因检测与标靶药物之后,大幅延长了患者的寿命

「看似拯救一个人,实际却是拯救了一个家庭」,柯医师说,这些患者因长期存活,而有时间陪伴孩子长大。因此,若是确诊为肺癌晚期,不要丧气,积极配合医师做检查、治疗,善用各种精准治疗技术,对抗癌症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