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奏响美丽中国的“乡村振兴之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6月13日最新发布,目前夏粮收购开局良好,收购量突破1000万吨。调度数据显示,目前河南超过300万吨,安徽、江苏收购量超200万吨,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收购正在加快。

听,风吹麦浪,澎湃金色年华;看,颗粒归仓,激荡美好生活。没错,丰收中国,就是美丽中国。

“你看这麦穗,穗粒又多又饱满,亩产比去年至少提高200斤!”6月5日上午,在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小原王家村的一片黄澄澄的麦田里,9台大型收割机紧张作业。小原王家村宏大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王成军的330亩小麦喜开第一镰,“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送来新品种、新技术,当地农机合作社及时开展社会服务,全程保驾护航小麦生长各个环节,今天收获的二类地亩产也能达到1300斤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俯瞰齐鲁大地,满目金黄,“丰”景如画。今年,山东小麦面积保持在6000万亩以上,长势明显好于常年,单产、总产有望再上新台阶。相关新闻显示,截至6月18日,全省已收小麦6010.3万亩,约占应收小麦面积的99.3%,其中机收5986.8万亩,当日上阵联合收割机0.7万台,全省夏收工作基本结束。

从希望的田野到绿水青山。夏日里,来到福山福地,十多个品种的大樱桃逐个品尝,唇齿间感受最为丰富的“美味交响曲”,品尝让人流连忘返的“福山味道”。目前,福山区大樱桃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量9万吨,产值突破18亿元,品牌价值高达24.6亿元,连续8年蝉联县域大樱桃品牌价值第一名。

从绿水青山再到蓝色国土。在大食物观的视域下,辽阔的海洋就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山东发展海洋牧场,是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路径和生动实践。在科技创新、智能装备的加持下,山东耕海牧渔正进入全新阶段,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处,其中,烟台20处。

每年可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年接待游客可达15万人次以上。养殖、观光、垂钓、住宿、餐饮、科普、科研……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的“耕海1号”,创新性实现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文化旅游一二三产业深度有机融合,开创了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模式。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不仅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所需,也是渔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看,经海智能网箱深海牧养模式,为我国解决三文鱼自主养殖提供了“烟台方案”。6月15日上午,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岛东部海域,亚洲最大的深海网箱开捕首批量产三文鱼(虹鳟),约35吨深海虹鳟当天下午便可进入百姓餐桌。

在南隍城岛,经海渔业拥有8.5万亩自有优质海域,拥有两个国家级、一个省级海洋牧场,已投放八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平台经海001号-008号,单体网箱养殖包围水体约 9.4万立方米,单个网箱年产渔获1000吨。经海目前养殖水体已经达到了70多万立方米,已具备万吨海水鱼的养殖条件。

看,粮满仓、渔满舱,好一派好“丰”光。作为海洋渔业大省,山东拥有良好的深远海养殖条件和产业基础,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山东夏粮播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二,为筑牢大国粮仓做出积极贡献。

听,丰收,正奏响美丽中国的“乡村振兴之歌”。

(作者: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