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会开幕在即 建筑业新质生产力有何看点?

本报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开幕在即,8月29日,2024年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媒体通气会在京召开。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次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中展示我国建筑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和创新工程案例等,彰显建设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以城市更新为牵引

日前,国务院发布《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承载着保护历史记忆与激发现代活力的双重使命。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城市更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高度。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管理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城市更新不仅实现了物质空间的优化重构,更在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后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紧锣密鼓推动相关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为北京市城市更新更多精品示范项目落地持续提供政策支持。

记者从北京市住建委了解到,首钢搬迁后的老工业园区更新项目、景德镇河东老城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更新项目等将在本次专题展上亮相。

今年7月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也为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本次专题展上,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设计成果展示也将见证北京城的演绎历程。

此外,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部分获奖作品将亮相本次专题展,直观展示首都建筑行业“四好”建设成果,其中包括西城区首个危旧楼改建项目桦皮厂胡同8号楼。

据该项目承建方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通过科技赋能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3个月完成原拆原建,实现快速建造、绿色施工、无扰作业、品质优良,解决传统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为危旧楼改建带来全新解决方案,也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提供了城市旧改更新有机新样本。

以智能建造赋能建筑业

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亟须深度融合,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集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推动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记者了解到,本次专题展将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全面展示其深度融合智慧工地、BIM应用及施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实践经验。

比如,核岛智能建造平台、智能无人驾驶塔机、智能换刀机器人、外墙智能喷涂机器人、测量机器人、AI智能巡查设备、压实度快速检测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展现了建筑业智能化转型的新面貌。

此外,本次专题展还将展示企业自主研发的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平台、“造楼机”等,以及采用模块化建造方式,通过现代化、模块化、装配式的生产方式,大幅减少现场施工人员,大大缩短现场施工工期,加快工程建设速度。

向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建筑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新型建材、生态修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光伏、风力发电等领域科技创新。

据了解,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为北京市加快推进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实现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也为建筑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力。

在本次专题展上,一系列超低能耗建筑,如零海拔屋、零碳智慧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全国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近零碳”示范的世界级公共活力空间等即将亮相。

此外,一系列科技创新施工技术,如基坑气膜技术(防尘降噪、节能环保、节省工期、零投诉)、无人塔机、AI应用技术、不动火防水施工工艺等也将出现在专题展上,彰显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

记者从北京市住建委了解到,北京市面积最大、造型最复杂的首个双“基坑气膜”日前已在北京市西城区新兴盛危改项目落地。

据中维空间膜建筑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坑气膜投入使用后,能够有效降低有害气体和粗颗粒排放,同时可降低气膜内部作业所产生的噪音;更减少了因恶劣天气、反复覆盖等导致的工期延误与资源消耗,预计可节约工期六个月以上。真正实现了“抓进度”与“不扰民”的协调统一,破解了“安得双全法”的难题。提高施工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居住环境水平。

据了解,本届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汇聚了国际国内建筑行业龙头企业,其中线下参展企业123家,线上参展商多达229家,涵盖了设计、施工、咨询、监理、开发企业以及中介机构、科技服务、科研院所、商(学、协)会等单位,其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占比达54%。

(编辑:王金龙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