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肠漏症有救!国卫院发现调控肠道屏障及微菌丛平衡机制
(改善肠漏症有救!国卫院发现调控肠道屏障及微菌丛平衡机制。图/国卫院提供)
国卫院免疫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承源团队11日表示,研究发现双特异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肠道上皮屏障健康与肠道微菌丛平衡的功能,已筛选出可能可以抵抗肠炎的菌种,可望运用于改善肠漏症(leaky gut)以及肠道发炎相关疾病,研究成果于110年11月发表于《Cell》系列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ports》。
发炎成冲击。
近年来大家逐渐了解肠道菌丛在人体内扮演重量级的角色,总重量不到0.2公斤,总菌数却比全身总细胞数还多,默默地影响身体健康与生理平衡,被认为是最后发现的器官。
高承源表示,研究团队自2012年起便利用dusp6基因敲除小鼠进行肠道菌相研究,发现缺乏dusp6基因的小鼠大肠上皮细胞上微绒毛生长增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涵盖溃疡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两类肠道慢性发炎疾病,因为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与药物,对患者生活及医疗财务负担有长期的影响,在全球各个国家都是重要医疗问题。在台湾IBD也有显著增加趋势,同时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代谢症候群与神经与精神性疾病等共病机会较高,可预见将会对健保支出造加,有较强的大肠上皮紧密连结与屏障完整性,进而对于小鼠结肠炎产生保护作用。运用次世代定序转录体学与磷酸化蛋白质体学等多体学技术和细胞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缺乏dusp6基因抑制了肠道上皮细胞的糖酵解路径,同时提升脂质的利用,造成粒线体耗氧率提高,维持肠道中的极低氧环境,能够保持绝对厌氧菌的含量,维持了肠道微菌丛的平衡。
针对dusp6基因敲除小鼠具有较能抵抗肠炎的上皮屏障和菌丛,尤其是能够保留绝对厌氧菌的特点,研究团队进一步将dusp6基因敲除小鼠的肠道菌丛转殖到一般小鼠上同样较能够抵抗肠炎发生,接着利用微生物体学与培养体学分析方法,在菌丛中筛选出一株Duncaniella属的全新肠道菌种NHRI-C1-K-H-1-87,并证实这株NHRI-C1-K-H-1-87细菌具有减缓肠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