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垃圾量递减 焚化炉BOT成赔本生意

高市议会7日进行警消卫环部门业务质询,议员郭建盟及陈丽娜均对南区焚化炉BOT案提出质疑。(高市府环保局提供/洪浩轩高雄传真)

高市议会7日警消卫环部门业务质询,绿蓝议员均对南区焚化炉BOT案提出质疑,郭建盟认为近年来垃圾逐渐减量,若每年总量低于115.4万吨,就必须烧外县市垃圾,或从市库掏钱补偿厂商,且合约绑25年,恐是损害市民健康与财政的赔本生意。

郭建盟表示,高市府规画未来垃圾处理量,南区厂年51万吨、仁武厂年42万吨、冈山年37万吨,3处焚化厂的处理量加总为1年130万吨,中区厂则除役转型作为垃圾转运站,南区厂至今运转已满21年,计划采用促参法重建符合再生能源发电的新厂,预计今年完成促参招商作业,以BOT方式委外新建100亿南区绿能发电示范厂。

郭建盟指出,高雄2011年到2020年垃圾量均值为134.7万吨,而2016年到2020年5年均值为133.4万吨,因5年均值比10年少,显示高雄自有垃圾量下降,而各县市自有垃圾处理量提升,无须南送至高雄,虽然目前每年垃圾总量还有约130万吨,但垃圾量逐年降低,未来每年垃圾总量若未达115.4万吨,市府就必须自掏腰包补偿厂商。

郭建盟认为,高雄不一定要跟随潮流委外操作,以免垃圾焚化量被合约绑死25年,市府应该规画同时有委托营运与自主营运管理的焚化炉,让高雄垃圾管理保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弹性优势。此外,焚化炉重整工程可自偿,自筹款可透过废弃物清理基金修法,减低财政压力。

陈丽娜则认为,南区焚化炉保证每年要烧47到51万吨,将增加25%焚化量,如此一来场外也将增加25%的垃圾载运量,市府应该慎重评估移动污染源的问题,小港人已经忍受工业区与焚化炉数十年。

高市府环保局长张瑞珲表示,南区焚化厂的设计量已经从51万吨降至47万吨,垃圾量未达47万吨以下才会给付赔偿金额给操作厂商,今年因为疫情关系,家户垃圾量其实还上升约4到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