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薩克嘲諷沙皇普丁:烏克蘭傳奇的「現代抗俄名畫」?

(图1)乌俄战争开打后,两张后面结构相似的图片在网路上流传,其一就是这一张19世纪由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扎波罗热哥萨克致土耳其苏丹的回信》。而这一张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片素材与乌俄战争又有什么历史关系? 图/维基共享

文/戴郁文、王健安

从今年2月,俄罗斯领导人普丁出兵攻打乌克兰至今,两张画面结构相似的图像在网路社群平台广为流传。其一是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Ilya Yefimovich Repin)的名作《扎波罗热哥萨克致土耳其苏丹的回信》(以下称《致土耳其苏丹》,见图1),该画重心集中在正中央、正在向苏丹回信的书写员身上,一群哥萨克人或坐或站,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此大笑,仿佛可以听到穿透画面的笑闹声音。这幅画向来被视为描绘哥萨克人的标志性作品,在乌克兰语及俄罗斯语社群广为人知。

另一张图则名为《致沙皇普丁》(Letter to Czar Putin),是一群现代乌克兰军人打扮的男子,模仿《致土耳其苏丹》刻意摆拍的照片(见图2)。画面看似随兴,实则掌握了《致土耳其苏丹》的重点与神髓:一群人围绕着中央的书写者,仿佛全员都在笑闹中集思广益,认真对待这封有趣的信件,明明身处战场,却充满乐不可支的氛围。

《致沙皇普丁》真正的拍摄视角,应由照片画面右下的相机取得,只是近日网传的是这一张侧拍照片。可以看到拍摄者用心布置一些鲜明标志,包括人物姿态、穿着不一甚至打着赤膊的装扮,加上后方几支蓝黄相间的旗帜,可轻易辨识出画面要致敬的对象。据传,这张《致沙皇普丁》的拍摄时间应为2014年,已在网路流传数载,近日因乌俄战争再度受到注目,俨然成为激励乌克兰爱国精神、或是支持乌克兰抗战的一种视觉语言。

之所以选用古典图像《致土耳其苏丹》为素材,背后自是涉及一段漫长复杂的历史,以及现代文化如何将哥萨克人作为一种文化图腾,不断转译借用的过程。

(图2)与图1对比之下,另一张在网路上流传的是据传在2014年拍摄的《致沙皇普丁》:一群现代乌克兰军人打扮的男子,模仿《致土耳其苏丹》刻意摆拍的照片。 图/Twitter

▌哥萨克人:帝国边境的小小乱源?

所谓的哥萨克人,指涉一群居住在聂伯河、顿河下游一带(约莫于今日的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势力。大致而言,他们是由当地的游牧族群,加上周边国家的逃难者或农奴集结而成,自14世纪左右零星出现在文字纪录中。哥萨克人有着相对周边国家松散的联盟组织,不时向外侵扰附近城镇或贸易商队,就连鼎盛一时的鄂图曼帝国也是束手无策。

16世纪,从莫斯科发迹的俄罗斯帝国,在并吞周围大小公国、以及曾经令人恐惧的蒙古人后,成为波兰以东的另一股强大势力,信心满满地继续往黑海方向迈进。而在东地中海,自从鄂图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以及整个埃及之后,也将目光望向黑海沿岸区域,准备实现征服全世界的天命。两大帝国最早在1568年时,于窝瓦河一带爆发战争,自此开启双方后来长达四个世纪的竞争。

17世纪下半,衰弱的波兰立陶宛联盟在东欧地区留下大片权力真空地带,为急于扩张的俄罗斯和鄂图曼提供绝佳的机会。双方在1670年代相继抵达聂伯河岸地区,毫无意外的,在此生活的哥萨克人成为他们争相吸收的力量。1676年,俄罗斯和鄂图曼在此开战,哥萨克人也卷入其中,这才有了《致土耳其苏丹》所预设的历史舞台。

当时的鄂图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Mehmed IV),是帝国史上战功彪炳的统治者。他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半岛,甚至在1683年兴兵围攻维也纳,换言之,1676年的鄂图曼帝国正处于国力巅峰时期。聂伯河旁的哥萨克人对鄂图曼帝国而言,只不过是边境的小小乱源。

哥萨克人指涉一群居住在聂伯河、顿河下游一带的势力。从左到右图分别为:1890年代的西伯利亚哥萨克人、1884年的扎波罗热哥萨克人以及1990年代初期来自奥伦堡的哥萨克军官。 图/维基共享

图为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 图/维基共享

▌「来舔我们的屁股吧!」

列宾根据两封19世纪左右发现的哥萨克人回函副本,他相信,在1676年战争时期,鄂图曼苏丹曾试图招安哥萨克人,而后者则以粗野的文字回复。苏丹先是无比威仪地向哥萨克人宣说:

——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

左图为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右图为哥萨克首领伊万.瑟科。 图/维基共享

哥萨克人故意模仿苏丹的体例,极尽嘲讽地辱骂回应,其中一个版本如下:

这就是哥萨克人的答复,你这个恶心的唾沫!你没资格统治真正的基督徒。我们不知道现在是几年几月,因为我们没有日历,反正月亮在天上、年份载于书中,你应该过着同样的日子,所以来舔我们的屁股吧!

——哥萨克首领伊万.瑟科,与全体扎波罗热哥萨克头目

(图3)《致土耳其苏丹》局部人物特写,有些笑得人仰马翻,中间为笑到流泪的男人。 图/维基共享

这文意直白、酣畅淋漓的挑衅回应,为后人津津乐道。信件内容的强烈风格,与列宾画中的场景极为相应,他生动描绘哥萨克人脑力激荡、口沫横飞的瞬间,一伙人大概被自己的创意逗乐,笑得人仰马翻,眼泪直流(见图3),面对实力悬殊的劲敌,没有显露丝毫焦躁与恐惧,反而以笑声交织出哥萨克人的自由精神。令人想起挑战巨人的大卫,但哥萨克人更加粗鄙讨喜、飒爽豪气。

不过,在那次战争中,哥萨克人是否真的有写过那封回信?现代普遍观点倾向认为,两个版本的回信应该都是基于想像的晚期仿作,或许有其历史背景上的合理性,但从未发生过。不过无论信件是真是假,着实提供一则关于哥萨克人的趣味侧写,而《致土耳其苏丹》让此形象瞬间鲜活许多。

1676年之后,俄罗斯与鄂图曼持续上演各种大小战争。众所皆知,鄂图曼人节节败退,接连让出聂伯河右岸、克里米亚半岛,最后是整个巴尔干半岛。在此过程中,哥萨克人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助力,处处可见其身影。

1812的哥萨克人与哈萨克人之战。 图/维基共享

1844年,列宾在北顿涅茨河畔的楚胡伊夫出身(Chuhuiv位于乌克兰境内,离哈尔科夫不远,曾是哥萨克人的主要活动范围),父亲是一位退伍老兵。年轻时前往圣彼得堡艺术学院学习,后来成为影响俄国艺坛的重要画家。或许是成长经验,让他在1878年辗转得知这封信件时,便着迷不已,在其画出的草图(见图4),已经可清楚见到他依据信件内容,建构出一群哥萨克人聚集大笑的场景。

随后列宾开始研究哥萨克的风俗习惯、历史服饰、装备武器等,经过十余年的工作,于1891年与1893年完成两个不同版本的《致土耳其苏丹》,现分别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The State Russian Museum) 与乌克兰哈尔科夫艺术博物馆(Kharkov Art Museum)(见图5),两幅图像的笔触与画面安排稍有不同。近日网路流传的,较多是俄罗斯馆藏版。

列宾完成画作的当下,俄土两国之间暂无战火,但长久以来的竞争,加上持续不断的地缘冲突,两国之间始终保持着对立关系。列宾描绘的哥萨克人,大肆嘲笑了鄂图曼的过去与现在,因为正是在穆罕默德四世期间,鄂图曼帝国由盛转衰,在俄罗斯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虽然这可能并非列宾本意,但《致土耳其苏丹》确实蛮契合俄罗斯当时的氛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以罕见的高价买下1891年的版本。

(图4)列宾在1878年画出的草图,建构出一群哥萨克人聚集大笑的场景。 图/维基共享

(图5)图为乌克兰版本的《致土耳其苏丹》。 图/维基共享

俄罗斯致敬版,《苏联游击队回信给希特勒》(Nikolai Solomin,1978-1980,Institute of Russian Realistic Art)。 图/Institute of Russian Realist Art

▌成为经典的哥萨克人形象

列宾的《致土耳其苏丹》已成为经典图像,在这段历史「由传说迈向史诗」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形塑了现代文明看待哥萨克人的方式,甚至成为「自由奔放、无所顾虑」形象的摹本,启发了难以计数的致敬作品。

知名战略游戏《欧陆风云IV》(Europa Universalis IV),就曾以哥萨克人为主角发行扩充资料片。从宣传影片到主视觉画面,都直接引用了列宾的人物造型或信件文句(参考影片)。另一知名游戏《巫师3》(The WItcher 3)的资料片《石之心》(Hearts of Stone),也以列宾的哥萨克人形象,创造出名为殴吉尔德与野猪军团的角色,他们表面上是国家军队,实则是随处劫掠的武装势力(见图6)。军团内大部分人物,都留着八字胡,以及一缕梳向侧边的长发。从《巫师3》衍生的线上卡牌游戏《昆特牌》,进一步借用了《致土耳其苏丹》的图像结构与元素,重现野猪军团聚集玩乐的样貌,更加直接证明了创作团队的灵感来源(同见图6)。

《致土耳其苏丹》复杂的历史背景,令俄罗斯和乌克兰各自找到了可借用的成分,时常以此作为叙事工具。例如俄国文化部资助电影《战国群雄》(Taras Bulba, 2009),虽然重现《致土耳其苏丹》的一幕, 但整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实为借由哥萨克人的故事,宣扬乌克兰为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导演直接挑明:

这样的历史叙事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强烈抗议:

「俄罗斯历史没有英雄,他们在借用别人的英雄。」

(图6)左图为从《巫师3》衍生的线上卡牌游戏《昆特牌》,进一步借用了《致土耳其苏丹》的图像结构与元素;右图为《巫师三》以列宾的哥萨克人形象,创造出名为殴吉尔德与野猪军团的角色。军团内大部分人物,都留着八字胡,以及一缕梳向侧边的长发。 图/维基共享

(图7)图为辛普森家庭借用列宾的图像风格,创作时间不明。 图/辛普森家庭

(图8)图为2014发布在脸书的图片,穿着乌克兰传统及现代士兵服饰的摆拍照,主题是写信给普丁。 图/Військо Українське.Воїни Світла脸书

比起俄罗斯观点的转译,近年受到2014年克里米亚战争及此刻乌俄战争影响,以《致沙皇普丁的信》为主题的致敬之作反倒更广为流传。除了本文开头提及的照片,还有其他许多摆拍、角色扮演、行动剧或带入现代元素的图像(见图7、图8、图9),当然也出现不少套用经典体例、写给普丁的信。

一个由乌克兰电影工作者组成的民间组织Babylon'13,甚至在2014年举办过写信大会,声称优胜内容会被认真抄写在信纸上,寄到克里姆林宫。他们还特别拍了一支片(见下方影片),重现经典画面,并照样造句「如果你,贱人,来这里,我们会踢你屁股。」

在列宾的时代,哥萨克人深受大众的同情,列宾也抱持着浪漫主义式的崇拜在创作。他在1880年曾说过:

就严谨的史学角度来看,列宾的《致土耳其苏丹》或许不够真实,但在漫天战火下,哥萨克人的无所畏惧确实成了激励人心的典范,让今日乌克兰人,以及支持乌克兰的民众,更能在极度压力中,坚定守护着其所深信的理念与家园,嘲弄那个带来莫大威胁的俄罗斯入侵者。如今,乌克兰人的坚毅也令世界动容。当防卫蛇岛乌克兰士兵对着俄罗斯军舰大喊「Go Fuck Yourself」时,脑海中浮现的,不知是否也是那群哥萨克人的豪迈笑容?

(图9)2018 年乌克兰最高议会举办一场cosplay,借用列宾的图像风格,创造写信给普丁的场景,为了强调荒谬,他们用鹅毛笔隔着塑胶膜书写文件。 图/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