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鼠蹊部流脓包尿布上班 揭怪病真相竟是「汗腺炎」

50岁的翁姓工程师,大约7年前发现鼠蹊部和股沟冒出2到3颗「痘痘」,后来从点延伸成线,更出现分泌物,辗转求诊才诊断为化脓性汗腺炎。(本报资料照)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领先亚洲各国,发表《化脓性汗腺炎临床诊疗共识建议》,建议同时评估手术及药物治疗。(王家瑜摄)

50岁的翁姓工程师,大约7年前发现鼠蹊部和股沟冒出2到3颗「痘痘」,后来从点延伸成线,更出现肿胀、分泌物,辗转求诊,在大肠直肠科诊断为肛门廔管,没想到手术后疼痛更剧烈,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甚至包尿布上班,更一度怀疑人生,直到1年多前自己上网找线索,终于证实困扰多年的怪病是「化脓性汗腺炎」。

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慢性的发炎性毛囊疾病。台大医院皮肤科主任蔡呈芳说,病灶通常发生在腋下、肛门周围、会阴部、女性乳下等特定部位,严重时会不断渗出脓血,产生异味,甚至形成皮肤廔管,就像下水道一样互相联通,轻轻挤压就引爆周边脓疱破裂、渗出脓液。

韩国歌手李洪基最近自曝病史,从国中开始罹患化脓性汗腺炎,迄今18年,不仅随身携带10件内裤,更因为病灶疼痛,不得已中断工作或取消演唱会,被认为是耍大牌却有苦难言。蔡呈芳指出,化脓性汗腺炎不会传染,但长期反复发作让病人坐立难安、心情郁卒,还会有社交问题,因为担心旁人闻到脓干掉之后的臭味,甚至会用香水遮盖臭味。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理事、台大医院皮肤科医师廖怡华指出,化脓性汗腺炎平均被延误诊断7.2年,病识感低、不易确诊是目前两大困境。台湾皮肤科医学会领先亚洲各国,发表《化脓性汗腺炎临床诊疗共识建议》,建议同时评估手术及药物治疗;针对中重度病友,若接受全身系统性抗生素治疗12周后未达预期效果,则应考虑使用生物制剂治疗。

病友翁先生分享,约7年前发现鼠蹊部和股沟冒出2到3颗「痘痘」,陆续在皮肤科、外科、泌尿科「流浪」都没有得到确切诊断,后来病灶更从点延伸到线,于是被转诊到大肠直肠科,诊断为肛门廔管,在医师建议下接受手术,没想到术后更痛,「很怀疑人生能不能走下去!」

翁先生说,病灶严重时面积有如3个手掌大,横跨鼠蹊部和股沟,肿痛、流血和组织液多到将衣裤浸湿,不得不穿纸尿裤,几乎失去好好坐着和行走的能力。后来他自己上网找线索,进一步找医师确诊,透过手术和生物制剂治疗,总算稳定病情,重拾正常生活。

蔡呈芳提醒,化脓性汗腺炎容易和青春痘混淆,青春痘通常长在脸部、臀部和背部,而化脓性汗腺炎常发生在身体皱褶、经常摩擦的部位。如半年内反复出现痘痘状脓疱超过3次,就会高度怀疑是化脓性汗腺炎,且须注意有恶性风险,可能转化为麟状细胞癌,应就医寻求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