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﨑駿的電影票房破百億,為什麼吉卜力工作室仍赤字?

吉卜力动画「龙猫」是热门设施。图/甲上提供@Studio Ghibli

文/她讲

这一节,我们要从商业的角度来谈谈,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

宫崎骏创作的动画电影获奖无数,享誉国际。他在动画产业上的成就,以及超过半个世纪为影迷们带来的感动,当然是无法以商业的角度来盖括的。

但其实,就算已经是国宝级大师,在宫崎骏创作时,他也还是不得不顾及到作品的「商业性」。宫崎骏时常会把他创作动画电影的三大原则挂在嘴边。第一点是,有趣;第二点是,有价值;第三点,那就是──要能赚钱。

天才动画大师创作的大原则竟然是「要能赚钱」,读者们是否会觉得有些意外呢?

怎么会?百亿票房佳绩,工作室却仍赤字!

你知道在日本电影的历代票房排行榜上,票房有超过一百亿日圆的日本电影有几部吗?超过半世纪的岁月,只有十四部。这之中,宫崎骏老师就贡献了五部。《神隐少女》、《魔法公主》、《霍尔的移动城堡》、《崖上的波妞》,以及《风起》。

宫崎骏的儿子将不继承吉卜力工作室。(美联社) 尤昱程

吉卜力工作室只要推出新电影,动辄都是数十数百亿日圆的票房收入。如果我们把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电影,票房全部都加起来,总共是一千四百多亿日圆;那这样是不是就表示,吉卜力工作室赚得盆满钵满呢?

吉卜力的王牌制作人,铃木敏夫受邀上节目(TBS「水トク!」二〇一三年十一月首播)时,主持人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他面有难色地说:「工作室根本没有剩下多少钱。真的,我没有骗你,真的没有剩下多少钱。」他接着说:「宫崎骏的电影,就算票房超过一百亿日圆,对工作室来说依然是赤字。我们经营得非常辛苦。」

(图/大块文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需要来弄清楚,票房赚来的收入,会怎样去做分配。

假设吉卜力工作室有一部电影,电影票价是一千八百日圆,总共吸引了两百万名的民众进电影院观看。一千八百元乘以两百万,就是三十六亿日圆。这就是所谓的票房收入。三十六亿日圆,电影院会拿走一半,作为电影院的经营收入。这样就剩下十八亿日圆。这十八亿日圆,就归电影的发行商。最后,发行商会再把这十八亿日圆的一半,当作给吉卜力工作室的收益。

也就是说,吉卜力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想成是「票房的四分之一」。吉卜力工作室每个作品都是动辄数十数百亿的票房,就算只能拿到四分之一,赚到的钱应该也不容小觑才是吧?为什么吉卜力会说自己是赤字呢?入不敷出,想当然,问题就是在支出上了。

图表2是吉卜力历代电影的票房收入,以及该作品所支出的动画制作费用一览。我们可以看到,初期的《风之谷》、《天空之城》,收益都不尽理想。《龙猫》跟《萤火虫之墓》是同天上映,票房和制作费是合计的,更是亏损了九亿日圆。之后的《魔女宅急便》、《红猪》开始渐渐有起色,一直到《魔法公主》,大赚了二十七亿日圆。此后,就进入了宫崎骏老师的黄金期!

《神隐少女》以二十亿日圆的制作费,创下前所未有的三百亿日圆票房。二〇〇一年上映以来,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的日本电影史上最高票房纪录,一直到二〇二〇年十二月,这个纪录才被《鬼灭之刃剧场版:无限列车篇》改写。之后的《霍尔的移动城堡》,成绩也很优异。由宫崎骏的儿子执导的《地海战记》虽然赤字了三亿日圆,但以一个新人动画导演来说,七十七亿日圆的票房,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紧接着《崖上的波妞》带来了五亿黑字,之后就是一片红了。

(图/大块文化)

《来自红花坂》亏损了十一亿日圆。宫崎骏老师的引退之作《风起》,收入成本正负相抵打平。《辉耀姬物语》制作费投下了五十二亿日圆,票房却连一半都不到,整整亏损了四十六亿日圆。我们可以看到,从《魔法公主》开始,吉卜力系列作品的制作费就直线上升。从早期的数亿日圆,到后来的二十、三十亿,再飙升到五十亿日圆。

虽然知道做动画需要花费高额预算,但两个小时的动画影片,五十亿!

到底为什么,吉卜力的制作费用会这么贵呢?

慢工细活出经典,制作费却也水涨船高

吉卜力工作室的制作费会如此高昂,最简单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位大师异于常人的坚持。

一支长篇动画电影,通常会需要动用到四、五百名动画师。制作费最大的支出当然就是这些动画师的薪水。制作时程越长,所需要付出的薪水就越多,自然制作费就会往上升。铃木敏夫制作人说,在吉卜力工作室,一位动画师一周需要完成的动画时长是五秒钟。也就是说,一个人一个月就只做二十秒的动画,一年就是四分钟。在吉卜力工作室,要做两个小时的动画电影,最少要花两年的时间。注意,这是最少。

在一般的动画工作室里头,通常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或是整体的表现形式,负责的动画师会有比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但是在吉卜力工作室,宫崎骏会非常仔细地确认动画师交上来的东西,常常就是:「不是这样子!全部重画!」当然,像宫崎骏这样的天才,不是每个动画师都有办法准确画出他所想像的东西。这个时候宫崎骏就会说:「唉!我来画!」

制作时程不停地往后延,制作费当然也就水涨船高。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龙猫》电影约三十分钟处有一幕是,妹妹小梅在龙猫的肚子上玩耍。那一幕,吉卜力优秀的动画师画到天昏地暗,宫崎骏都皱眉:「不行,太硬了!」没有人能够理解,宫崎骏想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只能宫崎骏老师亲自上场。看到画面大家才知道,原来龙猫的肚子是这样软绵绵的,踩在上面会有那种凹下去又弹回来的Q弹感觉。其他还有像是《霍尔的移动城堡》里的火恶魔卡西法。形状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火焰,经历了多位动画师的呕心沥血,最后同样也是宫崎骏老师一句,「我来画!」才得以完成。

也就是说,一位动画师一周画五秒,但这五秒可能会需要无限次的重画。在吉卜力,只出现五秒的场景,很多时候都会需要花上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变成,其他动画公司最多只要花数亿就可以画好的作品,因为是吉卜力,就需要花上二、三十亿。

吉卜力工作室在日本动画行业里作风之特殊,不言而喻。然而,撇去他们对作画的坚持,吉卜力工作室在经营模式上也是独树一格。

宫崎骏的理想与现实

吉卜力工作室只制作院线上映用的长篇动画电影。这在日本,甚至就世界来说,都极其罕见。因为电影「赌」的成分太高了。如果事业主干完全放在电影的制作上的话,每次推出,都不能保证票房的成败。很有可能会收支打平做白工,甚至入不敷出大亏损。就经营的视角来说,风险太高了。一般动画工作室通常都会以制作电视卡通为主要事业,如果有余力或是有比较好的机会,才会着手制作动画电影。而且,日本的动画电影很多都是从电视卡通起步,先在电视上播映,反应不错,评估票房有希望,才会去制作动画电影。

其实吉卜力的两大王牌宫崎骏和高畑勋,早年在东映动画工作的时候,也是参与了不少电视卡通的制作。像是一九七四年首次播出,到现在时常还可以看到电视重播的传奇神作《小天使》(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就是出自两位老师之手。

只是那个时候,两位大师一边工作,一边就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宫崎骏开始意识到,他所追求的是,用动画的手法,对人性做出既丰富又纤细的描绘,抑或是去表现人间近乎真实的喜怒哀乐;这些,透过电视卡通,实在没有办法达成。因为电视卡通牵扯到电视台和赞助商,在预算和制作时程都很受到制约,自然无法实现大师的期待。

也就是因为这样,一九八五年,两位大师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工作,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他们下定了决心,在吉卜力这个小天地里,他们要用尽所有的心力去实践理想,动画里的每一帧每一秒他们都要做到完美,绝不妥协。至于预算或制作时程,这些都不重要!

吉卜力工作室的事业,就这样展开了。当时周围的人都觉得,吉卜力工作室恐怕撑不了太久。毕竟,风险实在太高了。大家都摇头:只做动画电影,如果不卖座一下子就要赔掉好几亿,吃不消的。确实是如此,所以当时的吉卜力工作室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也都不敢雇用正职社员。他们在筹备作品的时候会外聘约七十名的动画师来帮忙,各自的负责部分完成之后,就请他们回家,以减少人事成本。

以这样的方式,吉卜力先后制作了《天空之城》、《龙猫》、《萤火虫之墓》三部电影。虽然现在看起来都是世界级的经典作品,但在电影推出的八〇年代,三部作品的票房都不如预期,吉卜力工作室也尚未拥有像现在这样全日本,以至于全世界的知名度。庞大的制作费,让公司开始非常的吃紧。就在这个时候,吉卜力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转折点。那就是《魔女宅急便》。一九八九年,《魔女宅急便》上映之后吸引了两百六十四万人前来观看,获得了三十七亿日圆的票房,成为了那一年最卖座的日本电影。吉卜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工作室所有的动画师都兴奋不已。只是,当大家都还沉浸在作品终于受到大众肯定的喜悦之中,宫崎骏却若有所思。

没过多久,宫崎骏老师就在经营层会议中给出了两个提案。第一,对于这些动画师,希望工作室可以采正职的方式雇用他们,并且让他们可以像普通上班族一样,领固定月薪,并将薪水提升至现在的两倍;第二,希望可以定期雇用新人,并且投入资源去培养他们。

当时的日本动画业界,动画师是没有固定薪水的。一般来说,都是依照动画师交的稿件量乘以单价,去计算给他们的酬劳。动画师们的工时长,要求高,但薪水却都只有普通上班族的一半,生活很没有保障。而宫崎骏这两点提案的出发点就在于,现在日本动画业界的大环境这么糟,要做出好的作品,就需要培养这些动画师,不仅要保障他们的生活,还要提供培育制度与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他们。

之后,工作室就一边筹备下一部电影,《儿时的点点滴滴》,一边开始了内部的改革。一段时间之后,宫崎骏老师的两大目标,都顺利达成了。欣慰之余,另一个问题却也开始浮上水面。

制作费实在太高了。人事费用占吉卜力动画制作费的八成,现在不仅每个月要发固定薪水,还变成了两倍。换句话说,吉卜力的动画制作费也直接变成了两倍。虽然这些都是在内部改革之前就可以预想的到;但实际上发生的时候,还是压得工作室喘不过气来。

那怎么办?不能节流,当然只能开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宫崎骏开始领悟了赚钱的重要。

吉卜力的「三高」与票房战略

以前的吉卜力工作室,专注于埋头苦干、做出好电影。但现在,宫崎骏也了解了,要维持吉卜力工作室的经营,进而继续创作出优质作品,就必须在赚钱上下功夫。除了电影内容要优质以外,要冲票房,还需要搭配有计划的电影宣传和行销战略。当时吉卜力工作室常务董事原彻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吉卜力有3H──High Cost, High Risk, High Return.」花大钱做高品质的电影,在风险很高的状况下,期待高回报,这就是吉卜力的经营模式。

但其实,就算真的如预期,电影卖座创造了「High Return」,这些也不会变成吉卜力的资产。因为雇用正职动画师,就表示不管公司有没有工作,每个月都要流出很多人事费用。为了填补支出,就要需要赶快加紧做出下一部作品来赚钱才行。也因此,电影票房的收入一到吉卜力手上,就会立刻被拿去填补下一部电影的制作费用。就这样不停的循环,每个人披星戴月,一百二十%运转。《儿时的点点滴滴》的制作时程甚至还跟《红猪》重叠,待办事项堆积如山,却无人手对应。最后连宫崎骏老师都不免抱怨:「全部都叫我一个人做就对了啦!(原话:制作も何もかも、ぜんぶひとりでやれというのか)」

赚钱很重要,冲票房是终极目标。在这样的状况下,吉卜力也发展了自己的一套行销战略。其实要让日本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据统计,日本人一年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平均是一.五次(参考自《映画上映活动年鉴2019》)要冲吉卜力的票房,就要需要媒体的大量宣传。让民众眼睛一亮,觉得这次的吉卜力作品非看不可。虽然说是宣传,但吉卜力的电影根本没有预算再另外去投放广告。于是他们便采取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宣传手法,叫做「特别赞助」。

一般的赞助,不外乎就是从厂商收取赞助费后,在电影里置入厂商的商品;或是将自己的电影角色授权给厂商,使其出现在企业的电视或平面广告里。但想当然的,宫崎骏当然不会容许厂商的商品出现在他精心设计的每个镜头,他也不希望让个性鲜明,情感刻画细腻的角色们,变成厂商用来推销商品的广告明星。所以吉卜力采取的是──不收取赞助费的「特别赞助」方式。

吉卜力每次推出新作品,就会按照作品的世界观,厂商规模等条件去筛选特别赞助厂商。比如说,《神隐少女》是雀巢集团(Nestlé),《霍尔的移动城堡》是好侍食品(ハウス食品),《崖上的波妞》是朝日饮料(アサヒ饮料)。被选中的厂商,就有权利投放「结合电影预告的企业形象广告」。

这些广告通常会以电视广告的方式呈现,宣传电影的同时,画面也会打上「本公司支持吉卜力新作品」的字样。这样一来,厂商不仅能吸引到很多吉卜力的粉丝,也会带给社会大众非常正向的观感。毕竟能够获选成为国民级动画工作室的特别赞助厂商,就代表着企业形象和商品受到认可,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厂商自然会乐意投下大把预算在宣传广告上。而对吉卜力来说,他们不用花一毛钱,就可以收获很多帮忙宣传上映中作品的广告,简直是再好不过的双赢了。

然而,如同前述,《神隐少女》、《霍尔的移动城堡》这一段黄金期过后,票房就一直不如预期。每年二十亿日圆的人事成本开始入不敷出,吉卜力只能选择不断裁员。二〇一四年,年事已高的宫崎骏老师宣布退休,吉卜力将整个制作部门都关闭,所有的员工都遭到资遣。媒体说,吉卜力本来想成为日本动画制作业界的模范生、北极星。但现在,北极星殒落了。

不过大家也不需要觉得唏嘘,退休宣言的三年后,宫崎骏又决定回来了。理由是「找到了值得制作的题材」。在这三年之间,宫崎骏虽然说是退休,但他的双手却从没有停止过制作动画作品。那段期间,宫崎骏将心力投注于为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制作特别短片《毛毛虫波罗》上。得力于年轻动画师们的帮助,他第一次尝试将CG融入在他的作品里。过程中,他心里那股对长篇动画电影的热情又再次燃烧了起来。二〇一七年,吉卜力宣布开始筹备新的动画电影,并且也在官方网站上积极召募愿意加入他们的动画师。面对从世界各地涌进来的报名,吉卜力最后选了十一位新人。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很快就会跟大家见面。

书名:《听她讲日本企业的经营秘密:东京顶尖行销人的产业观察》作者:她讲出版社:大块文化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4日

意犹未尽吗?前往「琅琅书店」购买本书电子版,结帐输入【style】折扣码,即享8折!

●本文摘选自大块文化出版之《听她讲日本企业的经营秘密:东京顶尖行销人的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