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大專校院寄存名額創新高 偏鄉、冷門科系燒起 他曝:校長最痛決定

教育团体评析,少子化下公立大学也出现缺额招不满,评估公校寄存应是从非都会区学校、相对冷门的科系做起。示意图。记者黄仲裕/摄影

少子化冲击下,教育部允许大专校院以寄存名额取代减招,根据最新统计,114学年共47校申请寄存3371个招生名额,其中公立一般大学、技专校院寄存名额达520个,创下历年新高。教育团体评析,少子化下公立大学也出现缺额招不满,评估公校寄存应是从非都会区学校、相对冷门的科系做起,但适度的寄存,仍有利于调控招生。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114学年共47校申请名额寄存,一般大学16校参与名额寄存,其中公立大学寄存163名、私立大学寄存452名。

过去几乎不参与寄存的公立大学114学年寄存名额创下历年新高,统计指出,公立大学113学年仅寄存29名、112学年82名、111学年64名,114学年则一次突破160名。无独有偶,公立技专校院寄存名额也创下新高,114学年招生共寄存357个名额,较113学年305个再增,也是连续第二年寄存名额突破百人。

高教工会研究员陈柏谦表示,少子化下部分公校也出现招生缺额,又根据过往缺额分布状况,多见于交通不便的非都会区公校,或者公校中被认为实用性较少的冷门科系,都可能在少子化下招不满,学校评估114学年招生仍可能招不满,进而先选择寄存。

东华大学校长徐辉明表示,学校虽然今年遭逢地震冲击、招生有缺额,但地震仅是该年度的特殊状况,学校没有因此寄存。

徐辉明说,对大学而言,少子化趋势下,名额寄存后实则难以取回,名额减少、学杂费收益也一同减少,因此若有科系招不满,学校内部会先自我调控,如A系招不满,可将名额挪至招生较好的B系,且公立大学基本上都有一定规模,内部要先调整应对非难事。

徐辉明也表示,若公立大学走上寄存,则评估是科系名额调控上已发生困难,加上少子化冲击,又已经几年来都未见改善,综观数个艰难条件才会选择寄存,「寄存是不得已的最后一步,也会是校长最痛苦的决定。」

但陈柏谦表示,过去一两年来是私立大专校院大规模寄存名额减招,但人口趋势影响招生其实早能预料,一次寄存大量招生名额,代表学校主事者没有做好未来三、五年间招生规画,才会出现单一年度一校大规模寄存上百个名额的状况。

陈柏谦说,公立学校今年整体寄存名额虽然攀升,但也还能接受,适度少量寄存可配合科系调整一起做,不失为是一种弹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