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金融诈骗动摇国本 理财观念应下向扎根
诈骗集团常冒名知名人士,并以虚假脸书粉丝专页或广告内容误导投资人。图/本报资料照片
近年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手法更一再翻新,可说已动摇国本。依警政署统计,近六年每年诈欺案件都维持2万件以上,其中又以投资诈欺比重居高不下,且稳居受害人年龄24岁至64岁的诈欺手法第一名,政府对此应拿出更积极有效的作为因应。
内政部统计的六大主要诈骗手法,包括假投资诈骗、网路购物诈骗、解除分期付款诈骗、网路交友诈骗(爱情诈骗)、猜猜我是谁(亲友诈骗)和假检警(公务机关)诈骗。其中假投资诈骗的金额往往最大,且让民众防不胜防,近期的澳丰基金即是最佳例证。
握有1,000亿元规模的澳丰金融集团日前宣告倒闭,引爆台湾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国内受害投资人高达上万名;就连义隆电、宝龄富锦、台端、宏致、时报、新复兴、巨有科技、欣天然、南光、创为精密等上市柜企业,也踩到澳丰地雷。
从澳丰的例子来看,旗下约有40档基金、票券等金融商品,整体资金规模约新台币1,000亿元,且相关商品的购买门槛10万美元起跳,表面上看来等同规模不小的投资公司,因此其宣称提供高额、稳定报酬,每年年化报酬率可达8%至10%,投资人也不容易起疑。
此外,澳丰公司登记是在赛普勒斯,投资人对该公司实际情况难以查证,仅能靠其他投资人「口耳相传」。一直到澳丰无法付息,并在官网公告「澳丰金融集团自愿放弃经营」和「澳丰金融集团旗下力量基金清算」,投资人才惊觉踩雷。
类似澳丰的情况并非特例,一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境外投资公司宣称提供高于定存的稳定收益来招揽投资人,就算金管会一再呼吁,国人投资未经注册的境外商品,面临损失时恐求偿无门,仍挡不住投资人追求高报酬的欲望,坊间的股友社、炒股社团也是同样道理。
对此,政府也携手大型网路平台业者打击投资诈骗广告,根据金管会最新统计,自今年4月10日至7月28日止,金管会及证券周边单位通报Google及Meta的投资诈骗广告合计5,479件,其中已下架95.51%。其中投资诈骗广告态样,以冒名金融机构或名人、诱人加入LINE群组最普遍。
其中诈骗集团冒名方面,最常见冒名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业董事长、财经名人或知名人士,并以虚假脸书粉丝专页或广告内容误导投资人;诱人加入LINE群组,则主要是投放广告内容假称可提供飙股名单、股票投资分析等,诱使投资人点选连结加入LINE群。
就此金管会也多次邀集Google、Meta及相关部会研商投资诈骗广告搜报机制,并与两大网路平台业者达成「政府通报、快速下架」共识,并由证券周边单位协力搜报违反投信投顾法或伪冒名人的投资诈骗广告。相关单位也透过实体及网路数位等多重管道,加强宣导防诈。
但从相关数据不难发现几个现象,首先是冒名诈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特别是现在网路无国界,且难以查验身分,单靠主管机关监视、平台业者下架,只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假帐号,后面可能还有千千万万个冒名帐户难以防范。
其次是投资人对理财的需求殷切、但理财观念不足,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往往轻忽了可能的风险,才会相信会有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名人会传授明牌,进而冒着可能拿不回本金的风险去盲目投资,且这类投资人通常连自己投资商品的内容是什么都不太清楚。
最后则是科技进步下,各种投资讯息较过往更加混乱,包括跨境商品的真伪,或是日后生成式AI的深伪技术会不会让所谓名人在网路的身分更难辨认,或是相关技术有没有可能让不法集团冒名投资、移转财物,都是主管机关在打诈、防诈时要更重视的议题。
随着时代进步,诈骗的方式也不断在演化,从过往的电话、简讯推进到网路、社交平台和通讯软体,政府的防诈也从之前阻止民众临柜转帐等,深化到避免投资人有不合常规的投资行为,例如投资来路不明的海外商品,以高会费加入股友社。
杀头生意有人做,政府就算再尽力,想从源头消灭诈骗集团,可说是不可能的任务。且新一代的金融投资诈骗,某种程度上被诈欺者已从过往的被动化为主动,即是透过民众「求财」心态,诱导其主动投资,因此重点还是在提高对民众的防诈和理财教育,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