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论台湾能源发展战略从两次停电谈起

工商社论

要打赢一场仗,除了战术,更要有战略,多数人都清楚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偷袭珍珠港这件事,日军摧毁美国177架战机、11艘战舰,不过却也因此气得美国参战,以致日本战败,这是典型的战术成功、战略失败的例子。

战争的胜败取决于战略,国家经济发展能源政策同样也得有战略,1960年代台湾究竟是要发展进口替代的重工业,还是出口导向轻工业,就有两派意见,尹仲容李国鼎力主出口导向,比起南美各国发展钢铁、汽车,我国致力于纱布成衣鞋袜看起来比较不起眼,然而从战略高度而言,出口导向带来更多的外汇,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更为随后经济奇迹拉开序幕,今日视之尤见当年战略眼光的远大。

由此可知,战术的成功只是一时的,有时战术的成功恰足以引来最后的失败,偷袭珍珠港如此,贸然发展重工业亦然,以此一思维来评估我国能源政策也发现我们正步入「战术成功、战略失败」的道路。

近日全台发生了两次大停电,引起广泛议论,就以5月17日这次停电为例,长期以来台湾供电吃紧都是在中午,因为白天生产活动需大量电力,加以夏天中午炎热,而太阳下山后便少有停电,奇怪的是,日前全台停电却发生在晚上八点多,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自然是长年推动非核家园所致。事实上,这段时间核电已逐年减少,再生能源则逐年增加,两者虽然都可发电,但本质并不相同,核电属基载电力,可以全年无休的发电,而太阳能属尖载电力,只有白天供电,在这个供电结构下,晚间供电能力不足,理之必然也。

统计显示,五年前我国电力装置容量核能占10.4%、太阳光电占3.6%,2021年3月核能占6.7%、太阳光电占10.4%,一长一消之间供电危机就出现了,若说如今太阳光电装置容量600万瓩即已面临夜间限电风险,迨2025年太阳光电升至2,000万瓩,核电全数除役,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子,岂不让人忧心?

政府的能源政策须有战略思维,绝不能只是一种信仰,电力是为生活、生产活动服务的,我们自应保护生态,但也不能舍本逐末,偏执于一端。平心而论,每种发电方式都有负作用燃煤燃气电厂会加重地球暖化,核电厂则有核污染风险,太阳能板日后回收对生态也是一大负担,彼此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而已。依当局规划,迨2025年的发电量依序是再生能源占20%、燃气占50%、燃煤占30%,然而这样的能源结构对台湾是好事吗?以下是我们的三点看法:

第一、未必对生态更好:核电厂用过的核燃料如何最终处置,确实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随着处置技术成熟,日后或许有解,其污染是可追踪的,然而燃煤、燃气电厂的二氧化碳飘入空中,散入大气层,对环境的影响是无法掌握的,随着2025年核电厂全数除役,我们势必更仰赖煤、气,如此一来所造成的环境负荷必然更重,爱之适足以害之。

第二、对供电未必更稳:5月17日夜间停电已为2025年非核家园提前示警,届时在太阳能、风力等再生能源供电占两成的结构下,非仅太阳下山后的供电吃紧,每年七、八月台风接连来袭也会使得风力发电、太阳光电停摆,更有甚者,海象不佳,天然气船难以进港更将导致燃气电厂有断气之忧。2025年这样的发电结构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尚可,一遇台风、干旱便有限电的危机,发电业变得跟农业一样得看老天爷脸色过日子,供电稳定度可说是岌岌可危。

第三、不利厂商投资:充裕的供电是企业投资的重要考量,今年以来,最热的七、八月还没到就接连停电,还没迈向2025年的供电结构已出现捉襟见肘,这样的环境谁还敢来投资?长期以来企业一直有五缺的疑虑,五缺其中一缺就是缺电,2025年的供电结构,若不重新加以修正,恐将让原本想投资的厂商打退堂鼓,对于想积极提振台湾投资的蔡政府,将是一大致命伤。

执政当局这些年在绿能的努力,有目共睹,短短五年已让太阳光电的装置容量由124万瓩升至600万瓩,在绿能战场上又下一城,然而历来战术上的成功,恰足以形成战略上的失败,当2025年绿能发电占比两成真实现了,燃气、燃煤电厂也真得占了八成,这个能源战略将把台湾带入一个前所未见的供电不稳定时代,如此而想让经济居四小龙之首,岂非缘木求鱼

我们最后还是要提醒当局,电力供应虽应力求生态的保护,但也须盱衡自身的环境,我们是一个极端仰赖能源输入的国家,有两岸政治风险,还有台风来袭的风险,能源政策若不纳入这些风险,只一味坚持非核家园的信仰,岂不迂腐?这样的信仰于台湾何益?一个战术成功,战略失败的能源政策势将陷台湾于危境,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盼蔡总统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