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确保人才供应 要有胆识处理大学退场

工商社论

我国第11次全国科学技术会议于2020年12月23日闭幕,此次大会以「创新、包容、永续」为台湾2030愿景,以确保人才供应等四大议题为讨论主轴,并达成四项共识:落实国家的人才培育、基础科研、经济发展及安居家园;2021~2024「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将据此订定,以实现台湾2030愿景。

人才是一切之本,国家没有可用之才,发展必有限;本次全科会以「确保人才供应」为首要议题,显示国家现已严重人才短缺,人才议题是每四年全科会都谈的问题,可惜都缺乏根本解决之道;社会竞争的,有竞争就有淘汰,我们的教育若是没有淘汰,学生在没有竞争与淘汰环境下成长,在校时很快乐,离校后就很悲惨,只会抱怨与逃避;及早使学生们认知离校后社会真相,是学校责任;此时正是政府加速处理大学退场,重建竞争与淘汰教育环境的关键时刻,这是「确保人才供应」的第一步。

1996年至1998年教育部吴京提出「三条国道」构想,进行教育改革,其中「第二国道」政策,影响甚巨,不仅广设大学,并将技专科升格为科技大学;依据教育部「大专校院概况统计」大专院校名录资料,1995年大专院校共有134所(大学25、院校36、专科73),2019年大专院校共有152所(大学126、院校14、专科12);大专院校增加18所,但大学由25所增至126所,院校由36所减至14所,专科由73所减至12所;专科的大幅减少导致产业实作技术人才短缺,而大学暴增五倍以上,又因出生率太低,导致许多私立大学招生不足三分之一以上,2020年已有六所退场,预估2025年有十所,2028年有50所,将有逾万名教师和6,000名教职员失业

业界人士常抱怨,学校毕业生的「质」与「量」不符合业界所需,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实习等追不上产业变迁;且认为这是教育部及大专院校欠缺完备教育政策所致,社会大众也误认为人才培育是单方面政府的责任!这种错误观念,也正是人才培育,无法符合业界需求的主因;若社会大众,能参考、借镜德国技职教育制度,就会体认这个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CSR)」指出:企业不只是获利的工具,更是负责任的社会公民;CSR其实不是新概念,在传统上,中国有「儒商」、西方有「企业慈善家」,可见CSR出现前,企业回馈社会就已存在;企业不是只替股东创造最大的利益,还要兼顾所有利害关系人权益,从企业内到外,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消费者、社区、国家、与自然环境等。

CSR的实践首要是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系突破环境、链结社会资源去创新;创新之源在人才,需要长期累聚、开发、应用及永续发展人力资源才能实践;培育人才贵在各界共同参与携手实践,而非等待,坐享其成;也只有各界共同携手培育的人才,企业才会惜才、爱才、用才;人才需求端的业界,若不能共襄盛举,政府、学校单方面人才教育政策将是事倍功半

人才培育的效益多为企业所享有,行政院日前通过「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条例」草案现尚于立法院审议中,政府期待透过制度创新与法规松绑,鼓励业界协力出资,共同培育国家重点领域所需人才;不幸附加价值率超过50%的半导体产业,募资情况不甚理想,倘若半导体产业都如此困难,实难期待其他重点领域能够顺利推展,此应与业界普遍认为人才培育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不是CSR要做的事务有关。

人才短缺,只是台湾教育问题冰山的一角,我们最担心的是,目前台湾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否敬业道德?学习是否踏实?有否自省能力?目前国民义务教育是没有留级生的,学生小学至高中12年的学习情境:生活教育,在家时家长不会教、在校时老师不敢教,结果是基本行为品德、社会同理心、国家社会家庭责任心等,几乎皆与社会认知脱节。更常听到的是,当学生进入大专院校后,招生不足学校,是没有淘汰的,因为学生得罪不得,教授配合取悦学生。如此教育环境,业界还能视而不见吗?人才培育贵在各界共同参与,此时是企业跳出来与政府共同携手实践的时候。

国内大专院校退场包含院校自行申请停办与教育部勒令退场两种,但若期望他们自行解决退场问题,无异缘木求鱼,此时需要有胆识的政府,处理大学退场,因此政府应及早规划成立「行政院大学退场处理委员会」,邀请在台及回台有成企业、积极参与退场大学处理,首要法规松绑,立法保障与兼顾所有参与利害关系人权益,产业才能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精神,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此事已很急迫,应以「五年内达成60所大学退场」为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