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累懶得動 醫授3招助養成規律運動好習慣

规律运动身体好,不仅能身材管理,还能拥有好心情,但现代人加班成常态,工作太累、懒得运动,形成有碍健康恶性循环,医师传授简单3方法,协助民众从生活中建立规律运动习惯。

根据教育部体育署「民国112年运动现况调查结案报告书」显示,工作太累、懒得运动、因工作没有时间是台湾民众不运动的3大主因;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建议每天运动至少30分钟,分段累积运动量,效果与一次做完一样,不过每次至少要连续10分钟。

运动看似简单,但要将运动「规律化」融入生活,成为一辈子的好习惯,这并非容易的事。联安预防医学机构 联安诊所家医科医师陈采泛今天透过新闻稿分享有医学研究佐证、可以协助提高改变既有生活习惯成功机会的3个方法,帮助民众永保健康习惯。

第1个方法是「设立实际的计划与期待」,陈采泛表示,当安排的运动计划较有可行性,如弹性安排时间、运动地点可近性高,尤其「可观察或量化目标」是关键,使用运动数据软体或社交平台,记录每次运动距离、速度、次数、重量等资料。透过记录与回顾获得正向回馈与动力。

生活化运动,国健署也提供可以参考的选项,包含从最简易、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的健走开始,慢慢增加每次运动的时间,再加强每次运动的强度及次数,或提早出门提前一站下车,步行至目的地、可以走楼梯就不要坐电梯等,全都算是运动,更能消耗热量,维持身体健康。

第2个方法为「观照自己的感受」,陈采泛提醒民众跳脱以往对于运动的成见,询问内心真正想法,如喜欢户外或室内活动、享受团体或个人运动、渴望尝试新的运动种类等,借此确认贴合当下自身行动意愿与方向,更有助于分享经验、目标、成就,保持专注及热忱。

「建立内在动机」是第3个方法,陈采泛说,比起显而易见的外在动机,如体重下降、体态改变等,拥有内在动机,包含想要健康长久与挚爱共同生活、健康地完成梦想等,可以从「我应该」、「我必须」规律运动,转换为「我愿意」、「我想要」,更能支持维持生活习惯的改变。

陈采泛表示,认知转换与厘清,让人们可以重新认识运动所带来的想像与期待,强化「身而为我」的意义与价值感。当面对各种改变生活习惯的阻力时,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有机会在面对阻力时激发出创意,因此有跨越困难的机会。